河北省作为我国教育大省,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提升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近年来,河北省围绕“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目标,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精准施策,构建全学段资助体系
河北省教育政策注重精准识别与全程覆盖,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特点,建立了多元化的资助机制,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保教费资助,并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确保贫困幼儿“有园上、可入园”。
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其中寄宿生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1250元,非寄宿生按50%比例发放,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免费营养午餐,覆盖学生超200万人次,有效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高中阶段,建立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和地方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发放国家助学金,确保高中阶段学生“不因贫辍学”,中等职业学校则实行“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政策,覆盖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可享受2000元助学金。
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奖、贷、助、勤、补、免”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分别覆盖高校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难题,最高可贷12000元/年,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并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实现“应助尽助”。
强化保障,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河北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300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1.2万所,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面达标,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山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河北省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项目,每年招聘特岗教师5000余人,补充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最高可达每月2000元,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队伍,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确保贫困学生“上好学”。
精准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针对贫困家庭学生,河北省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帮扶机制,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动态跟踪学生就学情况,对辍学风险学生及时干预,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七长责任制”(县长、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从源头减少辍学现象。
加强职业教育扶贫,推动“校企精准对接”,在贫困地区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2025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30万人次,带动就业率达85%以上。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经过多年努力,河北省教育扶贫成效显著,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25年的92%提升至2025年的99.8%,贫困家庭学生辍学问题基本消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更多贫困学生通过教育实现人生梦想,这些成就为河北省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教育扶贫提供了“河北经验”。
河北省将继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完善资助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共同富裕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河北省教育资助政策如何申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A1:河北省教育资助政策实行“属地管理、自愿申请”原则,学生需向所在学校提交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如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建档立卡手册等),学校审核公示后上报教育部门审批,主要条件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残疾学生等,具体标准因学段和资助类型而异,建议咨询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获取详细信息。
Q2:除了经济资助,河北省还有哪些教育扶贫措施?
A2:除经济资助外,河北省还实施多项教育扶贫措施:一是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进“全面改薄”和教育信息化;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特岗计划、生活补助等吸引优秀教师;三是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确保学生不因贫辍学;四是推进职业教育扶贫,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五是实施“高校结对帮扶”,组织高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