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政策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在资源配置、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多个领域推出系统性举措,旨在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以下从政策重点、实施路径及特色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为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南京市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主城区与郊区组建教育集团,通过师资轮岗、课程共享、统一管理实现“一体化办学”,2025年新增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学校45所,覆盖率提升至78%,推进“新优质初中”建设,重点改造薄弱学校,投入超12亿元用于校舍新建与设施更新,确保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运动场馆等硬件指标达省优标准。
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政策明确“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简化入学流程,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教育资源,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6.5%,居全省前列。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双减”与素质教育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南京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具体措施包括:
- 作业管理:建立“公示-审核-反馈”机制,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
- 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覆盖100%义务教育学校,内容涵盖学业辅导、文体活动、科普实践等,参与学生达98.7%。
- 课堂提质:推进“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情境化、项目化”学习,2025年立项市级“双减”示范校56所,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案例。
政策注重五育融合,将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纳入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要求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节劳动教育课,保证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并建立艺术素质测评机制,推动全面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师资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南京市通过“引、育、管、评”四维发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 人才引进:实施“名师引航计划”,面向全国引进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学科带头人,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名师120人。
- 培养培训:构建“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三级培养体系,每年投入培训经费超5000万元,组织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
- 待遇保障:完善教师薪酬制度,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并优先保障乡村教师住房、医疗等需求。
推行“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合理流动,2025年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15%,优化了师资配置结构。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教育
南京市以“智慧教育”为抓手,推动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5年启动“南京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整合优质数字资源,覆盖K12全学科,支持个性化学习,在100所中小学开展“AI+教育”试点,利用智能备课系统、学情分析工具等提升教学效率。
为缩小数字鸿沟,政策明确为农村学校配备智慧教室、录播系统等设备,并开展师生数字素养培训,确保城乡学生同等享受数字化教育资源。
特殊群体教育保障,彰显教育公平
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南京市出台专项保障政策:
- 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落实心理辅导、生活关怀等帮扶措施,2025年建成留守儿童关爱中心32个。
- 残疾儿童:推进“融合教育”,全市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达85%以上,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
相关问答FAQs
问:南京市如何保障“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学习效果?
答:南京市通过“课堂提质+作业优化+课后服务”三措并举保障学习效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广“高效课堂”模式,提升单位时间学习效率;加强作业设计研究,推行分层、弹性作业,避免机械重复,课后服务引入优质校外资源(如科普机构、非遗传承人等),开展拓展性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确保“减负不减质”。
问:集团化办学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答: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新校”“强校+弱校”等组合模式,实现管理、师资、课程等资源的共享与辐射,具体而言:
- 师资共享:集团内教师统一调配,开展跨校区教研;
- 课程统一:核心课程、评价标准一致,确保教学质量均衡;
- 经验复制:名校输出管理模式与教学理念,带动薄弱校提升。
南京某教育集团通过三年帮扶,使成员校中考平均分提升15%,有效缩小了校际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