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各地教育厅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政策,将戏曲艺术融入学校美育教育体系,这一政策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政策背景与意义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为扭转这一局面,教育部自2025年起陆续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戏曲进校园”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戏曲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政策的实施具有多重意义: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借助校园平台为戏曲艺术培养年轻观众,促进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这一政策也响应了“双减”政策要求,以优质的文化活动充实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政策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厅要求将戏曲教育纳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系统学习戏曲知识,小学阶段以兴趣培养为主,开展戏曲故事、脸谱、服饰等基础认知课程;中学阶段可增设戏曲表演、唱腔体验等实践课程;高校则可开设戏曲鉴赏、戏曲文化研究等选修课,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部分省市还组织编写了《戏曲进校园读本》,结合地方戏曲特色,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的教材。
实践活动多样化
为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戏曲魅力,政策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 名家进校园:邀请戏曲演员、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工作坊和示范演出;
- 戏曲社团与兴趣小组:支持学校组建戏曲社团,开展日常训练和校园展演;
- 戏曲展演比赛:定期举办校级、市级戏曲展演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 研学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戏曲院团、博物馆,或参与戏曲主题夏令营。
资源整合与保障
为确保政策落地,教育厅统筹多方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
- 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戏曲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活动开展;
- 师资建设:通过“戏曲名家进校园”“教师戏曲工作坊”等方式,提升学校教师戏曲素养;
- 校企合作:与地方戏曲院团、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引入专业资源支持校园戏曲教育。
政策实施成效与典型案例
自“戏曲进校园”政策推行以来,全国多地已取得显著成效,以江苏省为例,该省通过“戏曲进校园”实现全省中小学覆盖率超90%,累计开展活动2万余场,惠及学生数百万人次,南京市某小学开设“戏曲小明星”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京剧身段、黄梅戏唱腔,不仅掌握了艺术技能,更在省级戏曲比赛中屡获佳绩。
浙江省则注重“一校一品”特色发展,如绍兴市结合越剧文化,在中小学开设越剧校本课程,编写《越剧进校园》教材,并邀请越剧名家授课,使越剧这一地方剧种成为校园文化品牌。
以下部分省市“戏曲进校园”实施情况概览:
| 省份 | 实施特色 | 覆盖率 | 代表性活动 |
|---|---|---|---|
| 江苏 | 全覆盖、课程化 | 90%以上 | “戏曲名家进校园”巡演 |
| 浙江 | 地方戏曲特色化(越剧) | 85%以上 | 越剧校本课程开发 |
| 河南 | 豫剧普及与非遗传承结合 | 80%以上 | “豫剧小梅花”选拔赛 |
| 广东 | 粤剧、潮剧等地方剧种推广 | 75%以上 | 粤剧夏令营、校园粤剧节 |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戏曲进校园”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资源分配不均、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学生对戏曲兴趣不高等问题,对此,未来政策优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戏曲教师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开设戏曲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师资;
- 创新传播形式:结合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打造“戏曲+”融合产品,增强吸引力;
- 完善评价机制:将戏曲教育纳入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推动政策落地常态化。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进校园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A1:不会,戏曲进校园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课程渗透、课后活动和社团实践等形式开展,与学科教学并行不悖,活动设计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非增加学业负担。
Q2: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A2:可通过“分众化”和“创新化”方式提升吸引力:针对小学生,以脸谱绘制、戏曲游戏等互动形式激发兴趣;针对中学生,结合流行音乐、舞台剧等元素进行跨界融合;鼓励学生参与戏曲创编,让传统艺术与青春视角碰撞出新火花。
“戏曲进校园”政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通过持续优化实施路径,戏曲艺术必将在校园中绽放新的光彩,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