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对残疾人的政策始终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目标,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投入、服务优化等多维度举措,推动残疾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以下从政策框架、具体措施、支持体系及实施成效等方面展开阐述。

政策框架:构建全学段覆盖的保障体系
我国残疾人教育政策以《残疾人教育条例》为基础,结合《“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形成了“普特融合、特教加强”的顶层设计,政策明确“一人一案”安置原则,要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97%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学前、高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持续扩大,强调“全纳教育”理念,推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确保残疾人享有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机会。
核心措施:精准施策破解教育难题
入学保障:畅通“入学—升学”通道
- 义务教育阶段:建立“筛查—评估—安置”机制,对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能力评估,通过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三种方式保障入学,对视力、听力残疾学生,优先安排进入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对重度残疾学生,提供“一人一案”的送教上门服务,全年不少于180课时。
- 非义务教育阶段:扩大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推动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支持特教学校举办中职教育;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单招、统招等途径,为残疾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并允许合理使用辅助设备(如延长考试时间、提供大字试卷等)。
课程教学:适配特殊教育需求
- 课程改革:制定《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针对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盲、聋、智力障碍等)开发个性化课程,增设康复训练、生活适应等课程内容,普通学校则通过“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模式,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课程调整、教学辅导支持。
- 教学技术:推广无障碍教学设备,如盲文点显器、助听系统、手语翻译软件等,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沉浸式学习资源,帮助残疾学生突破学习障碍。
师资建设:强化专业支撑
- 培养培训:加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扩大免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培训骨干教师超2万人次,涵盖康复技能、融合教育方法等内容。
- 待遇保障: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将其纳入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并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倾斜,稳定教师队伍。
支持体系:构建全方位帮扶网络
经费保障
建立“中央引导、地方为主”的投入机制,2025年全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达300亿元,较2025年增长120%,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资源教室建设、学生资助等,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学校的8倍以上拨付。
康复与辅助器具支持
联合卫健、民政部门,为残疾学生提供免费康复训练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通过“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听器、轮椅、智能学习设备等适配服务,年均投入超10亿元。
社会协同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教育,如设立专项奖学金、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助学;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特教学校合作,开展教育康复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实施成效: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
近年来,残疾人教育成效显著: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从2012年的71.9%提升至2025年的98.2%;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中、高校的比例分别增长45%、60%;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达2246所,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覆盖率达95%,为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问答FAQs
Q1:残疾学生如何申请入学支持?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A:残疾学生入学需向户籍所在地教育局提交申请,材料包括:残疾证复印件、医疗或康复机构出具的能力评估报告、户口本及父母身份证复印件,教育局将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估,根据学生情况确定安置方式(随班就读、特教学校或送教上门),并协调学校提供无障碍设施、课程调整等支持。
Q2: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有哪些资助政策?
A:我国建立了“免补结合”的资助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可享受“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生活费),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高中阶段按每生每年2000元发放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政策,确保残疾学生“入学即资助、毕业即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