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山东省教育局2025年游学政策新变化是什么?

山东省教育局游学政策近年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制度设计,推动游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锤炼品格,政策立足山东文化大省和教育强省的资源优势,构建了“政策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安全保障”的游学工作体系,为新时代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省教育局游学政策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海洋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教育和现代产业资源,游学政策旨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齐鲁文化魅力,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核心目标包括:一是强化实践育人,将游学纳入中小学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二是促进教育公平,优先保障农村和薄弱学校学生参与机会;三是提升育人实效,要求游学内容与学科课程、地方特色紧密结合,避免“只游不学”。

政策主要内容框架

(一)组织管理与实施原则

政策明确“省级统筹、市县主责、学校落实”的管理机制,学校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实施原则强调“安全性、教育性、公益性、普惠性”,严禁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游学,学校不得从中收取任何形式的回扣或提成。

(二)课程内容设计规范 需围绕“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科学探索、劳动实践”四大主题,突出山东特色,可组织学生前往曲阜儒家文化研学基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场所,政策要求每学期游学活动原则上不超过2次,每次小学不超过1天,初中不超过2天,高中不超过3天,确保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三)安全保障与责任落实

安全是游学活动的首要前提,政策要求学校必须选择具备资质的承办机构,签订规范的安全责任书,并为师生购买意外险,行前需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配备随队医护人员,建立“校家社”联动应急机制,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全程监督活动开展。

(四)经费保障与监督机制

游学经费坚持“政府补贴、学校分担、家长自愿”的原则,严禁强制收费,学校需公开收支明细,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教育部门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违规收费、安全责任不落实的单位严肃追责。

政策实施成效与特色案例

自政策实施以来,山东省已打造200余处省级研学基地,开发“跟着课本游山东”“红色足迹”等精品课程,济南市某小学联合山东博物馆开展的“考古体验”课程,通过模拟发掘、文物修复等活动,将历史知识转化为沉浸式学习;烟台市组织学生走进现代海洋牧场,探究海洋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据统计,全省每年参与游学活动的学生超过300万人次,家长满意度达95%以上。

未来发展方向

山东省教育局将持续优化游学政策,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省级游学管理平台,实现基地预约、课程评价、安全保障一体化管理;二是深化课程融合,推动游学与STEM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开发跨学科学习项目;三是扩大覆盖面,通过“城乡结对”“校际联动”等方式,让更多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游学资源。

相关问答FAQs

Q1:游学活动是否强制所有学生参加?
A:并非强制,政策明确坚持“自愿参与”原则,学校需充分尊重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迫学生参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应从公用经费中给予适当补贴,确保其平等参与机会。

Q2:如何确保游学活动的教育质量?
A:政策从三方面保障教育质量:一是课程设计需经学科教师和专家论证,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单;二是建立“行前有指导、行中有记录、行后有反馈”的全流程评价机制,将游学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是教育部门定期评选优秀课程案例,推广典型经验,避免游学流于形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