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四川2025最新教育方针政策有哪些调整?家长学生必看!

四川省教育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立足省情实际,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治蜀兴川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川省教育方针政策

政策导向与核心理念

四川省教育方针政策以“五育并举”为根本路径,强调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策明确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四川发展需求,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并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点领域与实施举措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川省持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优质学校+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优秀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显著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

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省,四川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开设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领域,定向培养“订单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完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畅通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渠道,拓宽学生成长路径。

高等教育内涵式提升

四川省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同时加强省属高校特色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深化高校分类发展,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如应用型高校聚焦产教融合,研究型高校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专业,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

教育公平与特殊群体保障

四川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个不少,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完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保障体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通过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等渠道,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倾斜,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综合改革深化

四川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教育督导,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数字鸿沟。

政策成效与发展展望

近年来,四川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突破60%;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四川将继续聚焦教育现代化目标,深化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四川省在推进“双减”政策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解答:四川省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一是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二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提供科普、文体、艺术等多样化服务;三是加强校外培训监管,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规范培训时间和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问题2:四川省如何保障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解答:四川省通过多措并举保障农村教育质量: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二是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优质校长和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并提高农村教师津贴补贴;三是发展“互联网+教育”,通过“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四是落实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全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