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桥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关键纽带,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搭建了平台,更通过职业教育政策的深化实施,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批本土化技术人才,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实施成效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系统梳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政策的内涵与实践。
政策背景:从“硬联通”到“软联通”的战略延伸
“一带一路”倡议自2025年提出以来,已从最初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深化至“小而美”的民生合作项目,职业教育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其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探索期(2025-2025年):以“鲁班工坊”等试点项目为标志,聚焦职业院校与沿线国家院校的初步合作;
- 体系化建设期(2025-2025年):《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出台,明确职业教育在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定位;
- 高质量发展期(2025年至今):《“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推动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
政策核心内容:构建“四位一体”合作框架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政策以“产教融合、标准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为核心,形成系统性合作机制:
标准共建:推动职业资格互认与教学资源国际化
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例如在印尼、巴基斯坦等国推广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涵盖高铁、新能源等20余个领域,通过“学分银行”和“资格框架对接”,实现学历与技能等级的双向互认(见表1)。
表1:中国与部分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对接示例
| 国家 | 对接领域 | 主要成果 |
|------------|------------------------|------------------------------|
| 印度尼西亚 | 高铁技术、电子商务 | 联合开发5个专业教学标准 |
| 肯尼亚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互认12类职业资格证书 |
| 泰国 | 智能制造、旅游管理 | 共建4个国际化教学资源库 |
产教融合:服务国际产能合作需求
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在沿线国家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老铁路项目联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2000余名老挝籍铁路技术人才;中白工业园引入天津职业院校模式,培养当地智能制造技工超5000人。
人才共育:多元化培养模式并举
- 学历教育: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沿线国家留学生,2025年职业院校留学生规模达3.8万人;
- 技能培训:实施“鲁班工坊”项目,在全球28个国家建立26个工坊,年培训超2万人次;
- 师资交流:每年选派500名职业院校教师赴海外任教,同时接收沿线国家教师来华研修。
资源共享:数字化与区域协同并重
建设“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5000余门优质课程资源;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推动区域内院校联合培养,如“中国-中东欧职教合作联盟”覆盖17国50余所院校。
实施成效: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
截至2025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果:
- 规模扩大:累计与50余个国家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建立300余个合作项目;
- 质量提升:在沿线国家建设的“鲁班工坊”本地化就业率达85%,如埃塞俄比亚工坊毕业生参与亚吉铁路建设;
- 影响深化: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纳入部分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如哈萨克斯坦将“智能制造”专业标准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框架。
未来展望: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国际化合作
面向未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政策将重点聚焦以下方向:
- 绿色化转型:增设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前沿专业,服务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
- 机制化创新:探索“职业教育+自贸区”合作模式,推动学历与职业资格的跨国流通;
- 本土化深化:从“输入中国标准”转向“共育本土化方案”,如与沙特阿拉伯合作开发“沙漠经济”特色课程体系。
相关问答FAQs
问1:“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政策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
答:政策强调“本土化”与“适应性”并重,合作项目聘请当地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融入本土文化元素;通过“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模式,将语言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降低语言障碍,在马来西亚的“鲁班工坊”,课程内容融入当地建筑规范,并配备马来语助教,确保学员理解专业术语。
问2:企业如何参与“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有哪些典型案例?
答:企业可通过“校企共建”模式深度参与:提供实训设备、制定岗位标准、派遣技术导师,典型案例包括:
- 三一重工: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印度合作建立“三一学院”,培养本地工程机械维修人才;
- 华为:联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非洲开展“未来种子”计划,培训5000余名ICT技术人员,支持当地数字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