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教育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最新政策,这些政策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等多个领域,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安徽省教育厅最新政策明确,基础教育阶段将以“优质均衡”为核心,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硬件设施方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2025年计划完成20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在软件提升方面,深化“双减”政策落实,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全面压减学科类培训,同时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推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丰富科普、文体、艺术等兴趣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为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难题,政策强调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治理,通过名校办分校、城乡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严禁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教育支出。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为适应安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政策明确,将重点建设一批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设30个左右对接产业发展的新专业,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2025年前实现重点专业校企合作全覆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政策强调“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升实践能力,完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中职学生升学渠道,支持职业本科院校发展,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安徽省教育厅最新政策聚焦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推动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省属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培育1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学科,打造一批服务地方产业的特色学科集群。
为强化科研创新服务功能,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25年计划实施高校“揭榜挂帅”项目,围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科研团队攻关关键技术,培育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深化高校分类发展,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办出特色,应用型高校重点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型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安徽省教育厅最新政策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多项保障措施,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实施“名师培养计划”,每年培训1万名骨干教师、1000名学科带头人,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
在待遇保障方面,政策要求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等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教育数字化行动计划(2025-2025年)》,明确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体系,政策提出,建设省级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校际资源共享;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促进教育公平。
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校园5G网络、物联网、智慧教室等建设,2025年前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千兆宽带全覆盖,加强师生数字素养培训,将信息科技课程纳入基础教育必修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安徽省“双减”政策实施后,如何保障课后服务质量?
解答:安徽省教育厅通过“三抓”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一是抓内容,推行“基础+拓展”模式,基础部分完成作业辅导,拓展部分开设科普、文体、艺术等兴趣课程;二是抓资源,整合学校、社区、社会机构等资源,引入非遗传承人、体育教练等校外专业人员参与;三是抓监管,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确保服务落到实处。
问题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对学生就业有何具体支持?
解答:政策通过“校企协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是推行“订单班”培养,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二是强化实习实训,要求职业院校学生累计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确保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接轨;三是搭建就业平台,定期举办校企对接会、专场招聘会,2025年计划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