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学前教育改革政策,改什么?怎么落地?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政策密集出台,旨在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从《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将从政策目标、核心举措及实施路径三个维度,系统解读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学前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政策目标:构建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以上,这一目标旨在通过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让每个幼儿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策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要求各地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落实县(市、区)级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向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确保普惠性资源供给持续扩大。

核心举措: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一)资源供给:扩容与提质并举

  1. 扩大普惠性资源:政策明确要求城镇小区配套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确保配套园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建设、验收,2025年以来,全国已累计治理配套园2.1万所,新增普惠性学位超过400万个。
  2. 规范民办园发展:针对民办园“高收费、逐利化”问题,政策要求民办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备案制,严禁资本过度逐利,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等方式,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二)师资建设:强化保障与专业成长

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政策从“入口、培养、待遇”三方面发力:

  • 严把入口关:要求幼儿园教师须取得教师资格证,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 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幼儿师范院校建设,扩大农村幼儿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
  • 提高待遇保障:落实公办园教师事业编制,保障民办园教师工资待遇达到当地公办园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60%以上。

(三)保教质量:回归教育本源

政策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小学化”倾向,通过制定《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建立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评估体系,重点关注幼儿品德发展、探究能力、生活习惯等核心素养,推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开展“幼小衔接”试点,减少过度知识准备带来的学习负担。

实施路径:强化督导与多元协同

为确保政策落地,学前教育改革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将普惠性资源覆盖率、公办园占比等指标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对落实不力的地区约谈问责;鼓励家庭、社区、幼儿园协同育人,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早教服务等形式,形成教育合力。

政策还强调数字化转型,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地区幼儿园保教能力,通过“空中课堂”“名师工作室”等模式,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相关问答FAQs

Q1:学前教育改革后,民办园将如何发展?
A:政策鼓励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对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园的,政府将通过生均补贴、租金减免、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给予支持,要求民办园坚持公益导向,规范收费行为,严禁过度逐利,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园,在税收、土地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园同等政策;对于营利性民办园,则需严格限制其过高收费,并加强监管。

Q2:如何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A:政策从“课程、师资、评价”三方面遏制“小学化”:一是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重知识、轻游戏”的错误倾向;二是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其游戏组织与活动设计能力;三是建立以幼儿发展为导向的评估机制,禁止幼儿园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类考试、测验,推动小学“零起点”教学,与幼儿园科学衔接,共同营造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