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两会特殊教育新政,如何惠及每名特殊儿童?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在政策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特殊教育相关议题都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提案及政策文件中,多次强调“办好特殊教育”,通过完善保障体系、提升教育质量、促进融合教育等举措,推动特殊教育从“普及”向“优质”迈进,以下从政策导向、核心举措及实施成效等方面,梳理两会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

政策导向:以“公平”与“质量”为核心,构建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两会政策始终将“教育公平”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政策导向从“保障入学权利”向“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强调“全周期支持”与“全纳教育”理念。

  • 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将“特殊教育”纳入民生工程,要求“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明确普惠性是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扩大优质特殊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经济负担。
  • 法律保障完善:《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案在两会期间引发热议,代表委员建议强化“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机制,明确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三种方式的保障标准,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应读尽读”。

核心举措:多维度发力,破解特殊教育发展瓶颈

针对特殊教育资源不足、师资薄弱、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两会相关政策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涵盖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程改革、技术赋能等关键领域。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经费保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础,两会政策明确要求“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2025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中西部地区生均补助标准提高至10000元以上,重点向农村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倾斜,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教育,通过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提供普惠性服务。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师资是特殊教育质量的核心,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建议,政策层面随之推出系列措施:

  • 扩大培养规模:支持师范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在“公费师范生”计划中增加特殊教育方向,鼓励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 完善保障政策:明确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教津贴,并按照15%-25%的比例提高绩效工资标准,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
  • 强化专业培训: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培训不少于10万人次,重点提升康复技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制定能力及融合教育指导能力。

推进融合教育,促进社会包容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两会政策强调“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育方式”,要求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为残疾学生提供支持性服务,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融合共建”,开展课程共享、师资互派、学生互助等活动,北京市在两会期间提出“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全覆盖”,上海市则试点“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社区支持”的融合教育模式。

拓展服务范围,关注多元需求

针对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需求,两会政策提出“拓展特殊教育服务对象”,从传统的视障、听障、智障学生扩展到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等学生群体,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学生实现就业,政策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将其纳入国家资助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提供全程资助。

实施成效: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在两会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 入学率大幅提升:202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5%,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入学率增幅尤为明显。
  • 资源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达2345所,比2012年增加537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占比达60%,融合教育格局初步形成。
  • 教育质量显著改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生活化、功能性课程成为主流,个别化教育计划覆盖率达95%以上;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智慧特教”平台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相关问答FAQs

问:特殊教育学生的资助政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我国已建立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学前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幼儿给予保教费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2000元;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并为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生均每年1000元,初中生均每年1250元);高中阶段,发放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和免学杂费政策;高等教育阶段,优先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同时享受“绿色通道”入学政策,各地还设立了地方性资助项目,如残疾学生交通补贴、康复训练补贴等。

问:普通学校如何落实融合教育?
答:普通学校落实融合教育需从硬件、软件、制度三方面入手:硬件上,建设资源教室,配备康复器材、辅助技术设备及特教图书资源;软件上,加强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普通教师特教知识培训,提升其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支持能力;制度上,建立“一生一案”个别化教育计划,明确残疾学生的教育目标、课程调整及支持服务,同时完善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机制,避免“随班混读”,学校还需营造包容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融合活动、同伴互助计划等,促进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社会融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