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是规范和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提升保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四川省围绕“幼有所育”的目标,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与基本原则
四川省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始终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为核心原则,强调公益普惠方向,2011年,四川省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此后,《四川省学前教育条例》《四川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相继出台,形成了以《条例》为核心、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政策框架,这些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要求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公共服务统一规划,并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学前教育资源持续扩大。
核心政策内容与实施重点
(一)资源建设与普惠性发展
政策法规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1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立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租金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截至2025年,四川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5%,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障
针对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政策法规明确要求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待遇。《四川省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将公办园非在编教师纳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围,民办园教师享受同等培训机会,通过“幼师国培计划”“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保每所幼儿园均按规定配备足额、合格的教师。
(三)保教质量监管与规范管理
政策法规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小学化”倾向,四川省教育厅制定了《四川省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对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保育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进行常态化评估,建立幼儿园“年检”制度和“黑白名单”公示制度,规范办园行为,保障幼儿身心健康。
政策实施的成效与挑战
通过系列政策法规的实施,四川省学前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幼儿园总数从2010年的5000余所增至2025年的1.3万余所,在园幼儿规模增长近一倍,但依然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资源不足、民办园质量参差不齐等挑战,政策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倾斜,通过集团化办园、城乡结对等方式,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政策法规体系概览
| 政策名称 | 发布年份 | |
|---|---|---|
| 《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 2011 |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政府主导责任 |
| 《四川省学前教育条例》 | 2025 | 规范办园行为,保障教师权益 |
| 《四川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 2025 | 扩大普惠性资源,提升保教质量 |
相关问答FAQs
Q1:四川省如何保障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A:四川省通过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与退出机制,对办园条件、师资配备、收费标准等进行严格审核,通过财政补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等方式,支持民办园改善办园条件,并定期开展办园质量评估,确保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既普惠又有质量”。
Q2:家长如何判断幼儿园是否符合政策规范?
A:家长可通过查看幼儿园是否具备《办学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关注其是否公示收费标准、保教内容以及教师资质,可登录四川省教育厅官网查询幼儿园的“黑白名单”,或向当地教育部门咨询该园的年检评估结果,选择合规、优质的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