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肺结核有哪些关键常识需了解?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累及身体其他器官,尽管现代医学已取得显著进展,肺结核仍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了解肺结核的基本常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有关肺结核的一些常识

肺结核的病原学与传播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是肺结核的病原体,这种细菌具有耐酸性,对干燥、寒冷、酸碱环境有较强抵抗力,在阴湿环境中可存活数月,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传播,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或唱歌时,会释放含有结核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受到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多数人感染后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仅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可能发病。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

  • 呼吸道症状:持续咳嗽、咳痰超过2周,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 全身症状: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 其他症状: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儿童患者可伴有生长发育迟缓。

肺结核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常用诊断方法包括:

  1. 痰涂片抗酸染色:快速检测痰液中是否存在抗酸杆菌,操作简便但灵敏度较低。
  2. 结核菌培养:金标准,可准确鉴定结核菌并做药敏试验,但耗时较长(2-8周)。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GeneXpert MTB/RIF,可快速检测结核菌及利福平耐药性,1-2小时内出结果。
  4.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见肺部斑片状、结节状或空洞样病变,是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

肺结核的治疗与管理

肺结核的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standard疗程通常为6-8个月,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根据患者病情和药敏结果,医生可能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以药物不良反应。

肺结核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 项目 | 具体内容 | |--------------|--------------------------------------------------------------------------| | 用药管理 | 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以免产生耐药性 | | 隔离措施 |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戴口罩,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 | | 营养支持 | 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 | | 定期复查 | 治疗第2、5、6个月末进行痰涂片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 |

肺结核的预防措施

预防肺结核需采取多层次防控策略:

  1.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并治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关键。
  2.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对患者的痰液和污染物进行消毒(如焚烧或消毒液浸泡)。
  3. 保护易感人群
    • 卡介苗(BCG)接种:新生儿接种可预防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但对成人肺结核保护力有限。
    • 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HIV感染者等高风险人群,可服用异烟肼预防发病。
  4. 增强免疫力:合理膳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肺结核的误区与事实

常见误区

  • 误区1:肺结核是不治之症。
    事实:只要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可治愈,治愈率可达85%以上。
  • 误区2: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事实:提前停药易导致复发和耐药,必须完成全程治疗。
  • 误区3:只有咳嗽严重才会得肺结核。
    事实:早期症状可能轻微,如持续低热、乏力等,易被忽视。

相关问答FAQs

Q1:肺结核治愈后会复发吗?如何降低复发风险?
A1:肺结核治愈后仍有复发可能,尤其见于未完成全程治疗、合并糖尿病或HIV感染、营养不良者,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包括:完成规范治疗、定期复查(治愈后2年内每6-12个月做一次胸部X线检查)、增强免疫力、治疗相关基础疾病(如糖尿病)。

Q2:接触肺结核患者后一定会被感染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A2:并非所有接触者都会感染,是否感染取决于接触时间、通风情况、患者排菌量及自身免疫力,建议接触后4-12周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若结果阳性且胸部影像学正常,提示潜伏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

肺结核虽是古老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完全可以被控制,公众应提高警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共同遏制肺结核的传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