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教育局研学政策是近年来推动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锤炼品格,该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武汉地域特色与教育资源,构建了覆盖小学至高中的研学体系,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背景与目标
武汉市教育局研学政策的出台,响应了国家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号召,结合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核心城市的优势,旨在破解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的难题,政策明确提出,研学旅行应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通过“行走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核心目标包括:
- 知识拓展:利用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产业、自然生态等资源,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
- 能力提升:通过团队协作、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创新和动手能力。
- 品格塑造: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互助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政策主要内容
(一)研学活动的覆盖范围与形式
政策规定,研学旅行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形式包括:
- 课程化设计:将研学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3-6年级累计不少于4天,初中不少于7天,高中不少于10天。
- 主题化实践:围绕“红色传承”“长江文明”“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主题,开发差异化研学路线。
(二)研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武汉市教育局联合文旅、科技、农业等部门,遴选了一批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涵盖以下类型:
| 基地类型 | 代表基地 | 研学特色 |
|--------------------|---------------------------------------|---------------------------------------|
| 红色教育基地 | 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纪念馆 | 革命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
| 历史文化基地 | 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古琴台 | 荆楚文化传承、历史遗迹探究 |
| 科技产业基地 | 光谷实验室、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 科技创新体验、前沿科技认知 |
| 自然生态基地 |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 生态保护实践、环境科学教育 |
| 社会实践基地 | 社区服务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园 | 社会服务体验、劳动教育 |
基地实行“准入-评估-退出”动态管理,确保教育性、安全性和公益性。
(三)安全保障机制
安全是研学旅行的首要前提,政策要求:
- 责任体系:落实“一岗双责”,学校、家长、基地三方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管理职责。
- 预案管理:每批次研学活动需制定详细安全预案,包括交通、食品、医疗等应急措施。
- 保险保障:统一为师生购买意外险,鼓励基地配备专业安全员和医护人员。
(四)师资与经费保障
- 师资培训:市教育局定期组织研学导师培训,涵盖课程设计、安全管理、急救知识等内容,要求学校至少配备1名持证研学指导教师。
- 经费筹措: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经费由政府、学校、家长共同承担,其中家庭承担部分原则上不超过收费总额的30%,对贫困学生给予补贴。
政策实施成效
自政策推行以来,武汉市研学旅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 学生素养提升:通过实地调研、动手实践,学生对武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 教育资源整合:推动了学校、基地、企业三方协同,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
- 社会影响扩大:研学活动成为武汉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吸引了全国多地教育部门考察学习。
未来发展方向
武汉市教育局将持续优化研学政策,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 课程创新: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研学课程,利用VR技术实现虚拟研学。
- 评价改革:建立研学旅行学生成长档案,将参与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 区域联动:联合长江经济带城市共建研学联盟,拓展跨区域研学路线。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研学旅行是否会影响正常课程进度?
解答:武汉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统筹规划,利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或周末开展,避免挤占正常教学时间,研学活动需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如历史课结合博物馆研学、科学课结合科技基地实践,实现“研”与“学”的相互促进,反而能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问题2:如何确保研学旅行的教育质量?
解答:教育质量通过“三维度”保障:一是课程设计,要求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制定研学目标,避免“只旅不学”;二是师资力量,研学指导教师需经过专业培训,基地需配备讲解员或技术导师;三是过程监管,市教育局通过随机抽查、学生反馈、基地评估等方式,对研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确保教育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