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逐步完善,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农村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权利,政策实施以来,甘肃省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资源投入和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保教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背景与目标
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农村学前教育长期面临资源不足、师资薄弱、覆盖面低等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境,甘肃省结合国家“幼有所育”战略要求,先后出台《甘肃省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农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政策核心目标包括:扩大资源供给、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保教质量、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儿童“有园上、上好园”。
主要政策措施
(一)资源扩容与普惠性发展
甘肃省通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力度,2025-2025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50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1200余所,实现了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行政村幼儿园覆盖率达85%,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生均补贴,并通过“幼教点”“巡回支教”等形式解决偏远地区儿童入园难题,在临夏、甘南等民族地区,推广“双语幼儿园”模式,兼顾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教育。
(二)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招不来、留不住”问题,甘肃省实施“农村幼儿园教师补充计划”,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渠道,累计补充农村幼儿教师8000余人,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开展农村幼儿教师专项培训,覆盖率达95%,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职称评聘倾斜等政策,稳定教师队伍,在陇南市,试点“农村幼儿园教师周转房”项目,解决教师住宿问题。
(三)保教质量提升
甘肃省以“游戏化教学”为核心,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编制《甘肃省农村幼儿园指导手册》,规范一日活动流程,开发适合农村实际的本土化课程资源(如利用乡土材料开展手工活动),建立“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城市优质园对口支援农村园,通过“送教下乡”“跟岗学习”等形式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健康体检、营养膳食、疾病防控”等措施,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四)经费保障机制
甘肃省建立“财政拨款、家庭合理分担、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农村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年600元,普惠性民办园给予同等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群体,免除保教费并提供生活补助,在定西市,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全覆盖”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儿童因贫失学。
政策成效与挑战
经过多年实践,甘肃省农村学前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毛入园率从2025年的65%提升至2025年的88.5%,普惠性资源覆盖率增长至82%,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但依然面临挑战:部分偏远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仍需改善,教师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依然存在,甘肃省将持续加大投入,深化“幼小衔接”改革,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甘肃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如何保障偏远地区儿童的入园需求?
解答:针对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特点,甘肃省采取“幼儿园+幼教点+巡回支教”相结合的模式,在人口集中的行政村设立标准化幼儿园,在偏远村落设立幼教点(如教学班、活动站),每周安排教师定期巡回教学,通过“移动幼儿园”“马背上的课堂”等灵活形式,确保儿童“入园入园”或“就近入园”,对交通困难儿童提供交通补贴,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问题2: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有哪些具体支持政策?
解答:甘肃省通过三方面加强师资建设:一是“定向培养”,与省内高校合作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项目,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农村幼儿园;二是“待遇保障”,落实农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每月500-800元不等,并在职称评聘中降低论文要求,侧重教学实绩;三是“能力提升”,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每年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不少于90学时的培训,并建立“名师工作室”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