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扶贫政策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聚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核心目标,通过精准施策、资源下沉、多元保障,构建起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帮扶体系,为贫困地区孩子搭建起成长成才的“阶梯”。

精准聚焦:明确帮扶对象与核心目标
四川教育扶贫政策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为核心帮扶群体,同步覆盖低保家庭、特困供养学生、残疾学生及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政策核心目标包括: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一个不少”,巩固率达99.9%以上;精准资助各学段贫困学生,实现“应助尽助”;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通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赋能,培养“靠技能脱贫、凭本事致富”的本土人才。
多维发力:构建全学段帮扶体系
(一)学前教育:夯实成长起点
针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四川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在贫困县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00余所,实现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园,同时推行“一村一幼”项目,依托村活动室、闲置校舍等设立幼教点,配备辅导员,为3-6岁儿童提供免费保教服务,累计覆盖偏远山村幼儿超50万人次。
(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兜底线
将“控辍保学”作为脱贫攻坚硬任务,建立“县长、局长、乡长、校长”四级责任体系,实行“一生一档”动态监测,通过“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等方式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对因贫、因厌学等辍学学生,落实“一人一案”劝返复学措施,2025-2025年,全省累计劝返辍学学生2.3万名,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1.5%提升至99.9%。
(三)高中与中职教育:拓宽成才路径
在普通高中阶段,全面免除贫困学生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惠及学生超80万人次,职业教育方面,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面向藏区、彝区学生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中职教育,覆盖专业涵盖农业、旅游、信息技术等,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推进“职教扶贫专项”,省内优质高职院校单招计划向贫困县倾斜,累计招收贫困家庭学生5万余名。
(四)高等教育:阻断代际传递
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实施“奖助贷勤补免”多元资助政策: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覆盖品学兼优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最高可贷8000元/年);设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资助”,每生每年可获得4000元生活补助,实施“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包括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2025-2025年累计为贫困县考生增加招生计划名额超10万名。
资源倾斜: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软实力
(一)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和“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项目”,累计向贫困县输送特岗教师3.2万名,招募退休教师2000余人支教,定向培养本土教师1.5万名,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缺师少师”问题,建立城乡教师“一对一”帮扶机制,组织优质学校教师赴贫困县送教、支教。
(二)办学条件改善
2025-2025年,全省投入专项资金超300亿元,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改校舍面积2000万平方米,配置“班班通”设备5万台,建设实验室、功能室1.2万间,贫困地区学校信息化教学覆盖率达100%。
(三)教育帮扶协作
深化“组团式”教育帮扶,组织成都、绵阳等市优质学校对口帮扶45个贫困县,通过“名校+弱校”“托管式”帮扶等方式,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引入天津市、浙江省教育资源,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教师培训。
政策成效: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通过多年努力,四川教育扶贫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乡村学校“最美建筑是校舍”成为现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带动家庭脱贫;高等教育机会大幅增加,贫困家庭子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比例持续提升,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为四川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关问答FAQs
Q1:四川教育扶贫政策中,贫困家庭大学生可以享受哪些具体资助?
A1:贫困家庭大学生可享受“多重保障”:一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最高8000元/年,在校期间利息由国家承担);二是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3300元(分档资助);三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资助”,每生每年4000元;四是校内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还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或省政府奖学金(4000元/年)。
Q2: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扶贫有哪些特殊措施?
A2:四川对残疾学生实施“一人一案”精准帮扶:一是推进“全纳教育”,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配备资源教师和辅助设备;二是对不能到校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每周不少于2次;三是免除残疾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并发放特殊教育补助(每生每年最高6000元);四是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开设适合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提升就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