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是防控工作的关键,以下是一份关于艾滋病常识的调查问卷内容,旨在通过结构化问题帮助人们系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相关社会观念。

艾滋病基础知识认知
-
艾滋病的定义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该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逐渐衰竭,使患者易感染各种疾病或发生恶性肿瘤。 -
HIV与AIDS的区别
- HIV感染:指体内存在HIV病毒,但免疫功能尚未严重受损,可能无明显症状。
- AIDS阶段:HIV感染后期,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至200个/μL以下或出现特定机会性感染时,即为AIDS。
传播途径与误解辨析
表: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对比
| 传播途径 | 非传播途径 |
|-----------------------------|---------------------------------|
|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入污染血液) | 日常接触(握手、拥抱、共餐) |
| 性接触(无保护性行为) | 蚊虫叮咬 |
| 母婴传播(妊娠、分娩、哺乳) | 共用游泳池、厕所、办公用品 |
常见误区:
- ❌ 与HIV感染者共用餐具会感染
- ❌ 蚊子叮咬会传播HIV
- ✅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性传播
预防措施与检测重要性
-
预防手段
- 性行为:坚持单一、忠诚的性伴侣,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 血液安全:避免共用针具、纹身工具;确保输血安全。
- 母婴阻断:HIV阳性孕妇通过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至5%以下。
-
检测与治疗
- 检测方式:通过HIV抗体/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明确感染状态。
- 治疗意义:早期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可抑制病毒复制,使感染者预期寿命接近常人,且几乎不具传染性(U=U,即“检测不到=不传染”)。
社会态度与反歧视
艾滋病感染者面临的社会歧视是防控工作的隐形障碍,研究表明,消除歧视可鼓励更多人主动检测、接受治疗,从而切断传播链,公众应理性看待: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样是疾病的受害者,应给予尊重与支持;
- 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歧视HIV感染者,如就业、教育等领域享有平等权利。
相关问答FAQs
Q1:与HIV感染者一起工作会感染艾滋病吗?
A1:不会,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水、食物或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咳嗽)传播,日常工作中的接触不会导致感染,无需过度恐慌。
Q2:发生高危行为后,多久检测HIV结果准确?
A2:高危行为后:
- 4周初筛可检测出抗体(窗口期);
- 3个月复查可确保结果准确。
若结果为阴性,基本可排除感染;若阳性,需到定点医院进行确证试验并尽早接受治疗。
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消除恐惧与误解,才能共同构建零歧视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