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部最新政策出台,标志着该省在教育领域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此次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维度,旨在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能力等方面仍面临新挑战,此次政策出台,正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的期盼,适应新时代安徽“三地一区”建设的战略需求,其核心目标包括: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破除“五唯”顽疾,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基础教育:促进优质均衡,落实“双减”提质
在基础教育领域,政策聚焦“优质均衡”和“双减”深化,提出多项具体措施:
-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改造,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城乡学校共同体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计划三年内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率降至合理区间。
- 深化“双减”工作: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引入科普、文体、艺术等社会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加强校外培训监管,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课,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
- 推进高中阶段特色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支持建设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特色高中,探索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成才路径。
表:安徽省基础教育重点任务与举措
| 领域 | 重点任务 | 具体举措 |
|--------------|-----------------------------------|--------------------------------------------------------------------------|
| 资源配置 | 缩小校际差距 | 推进集团化办学,2025年前实现乡镇义务教育学校达标率100% |
| “双减”落实 |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 建立校外资源准入机制,确保课后服务参与率超90% |
| 高中发展 | 推动特色化办学 | 支持20所普通高中创建省级特色实验学校,试点普职融通课程 |
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升级
为破解职业教育“校热企冷”难题,政策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发力:
- 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衔接的培养体系。
- 强化产教融合协同:建立“政府+企业+院校”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倾斜,支持建设一批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
-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严格实施“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内容融入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0%以上,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践,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推动创新发展
针对高等教育,政策以“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转型为抓手,着力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 支持“双一流”建设:加大对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学科建设支持力度,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创建国家“双一流”学科,支持高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 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引导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接机制,围绕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安徽重点产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 深化人才自主培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保障措施:强化机制创新,确保落地见效
为确保政策落地,安徽教育部同步推出多项保障措施:
- 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稳定在合理水平。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畅通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育人成效、学校办学质量等作为核心评价内容,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相关问答FAQs
Q1:此次政策对缓解“择校热”问题有何具体作用?
A1:政策通过多措并举缓解“择校热”:一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治理,将优质学校的管理、师资、课程等资源辐射至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二是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让家长“家门口上好学”的信心增强;三是规范招生行为,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禁掐尖招生,从源头上遏制择校冲动。
Q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如何避免“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A2:政策通过机制设计激发企业参与动力:一是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对深度合作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组合式激励,如落实教育费附加减免、税收抵扣等政策;二是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企业可通过技术入股、设备投入等方式共享办学收益,降低人才培养成本;三是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任教,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实现“人才共用、资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