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长期以来面临着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特别是在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尤为突出,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途径,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四川省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政策背景与时代需求
四川省教育扶贫政策的出台,根植于国家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区域发展的内在需求,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方略,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四川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88个贫困县中有深度贫困县45个,教育扶贫的任务异常艰巨,从省内发展看,四川城乡教育差距显著,农村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教育扶贫政策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四川实现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政策目标与核心举措
四川省教育扶贫政策以“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为核心目标,聚焦“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链条帮扶体系,主要举措包括:
(一)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教育硬件基础
针对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四川省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改善校舍、运动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凉山州、甘孜州等民族地区,推进“一乡一园”学前教育项目,实现村级幼儿园全覆盖;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建设“智慧校园”,通过远程教育让农村学生共享城市优质课程。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四川省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银龄讲学计划”等,为贫困地区补充和稳定师资队伍,实施“教师周转房建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开展城乡教师“一对一”帮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通过“传帮带”提升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落实资助政策,保障学生就学权利
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失学问题,四川省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应助尽助”,具体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发放保教费和生活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高中阶段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学杂费;高等教育阶段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通过多元化资助,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能上学、上好学”。
(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增强造血功能
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四川省结合贫困地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教扶贫专项计划”,支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设特色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在川南地区重点培养酿酒、化工等行业技能人才,在川西北地区重点培养旅游、特色农业等实用人才,通过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省教育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贫困家庭学生入学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底,四川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教育扶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省教育扶贫将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重点聚焦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四川省教育扶贫政策主要针对哪些学生群体?
解答:四川省教育扶贫政策主要覆盖以下学生群体:一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含脱贫家庭学生、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学生);二是农村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儿学生;三是残疾学生;四是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学生;五是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就读的学生,这些群体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均可享受相应的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问题2:教育扶贫政策如何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教育质量?
解答:教育扶贫政策通过多措并举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一是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全面改薄”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硬件差距;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教师交流轮岗等补充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三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名校+弱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地区;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地方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加强贫困地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