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河北学前教育新政策落地,对家长入园、幼儿园招生有何影响?

近年来,河北省学前教育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政策以“幼有所育”为核心目标,聚焦资源供给、保教质量、师资建设等关键领域,推动学前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

河北省学前教育新政策

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针对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短板,河北省明确提出“普惠发展”主线,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政策要求,各地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重点在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确保配建率10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租金补贴、派驻教师等方式,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力争到2025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

为保障政策落地,河北省建立了“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将普惠性资源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对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园的,给予每生每年200-800元的生均补助,并对办园条件改善、师资培训等提供支持,通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薄弱幼儿园改造计划”,重点改善农村办园条件,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幼儿也能享有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保教质量是学前教育的生命线,河北省新政策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决“去小学化”,推动幼儿园科学保教,政策要求,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书面作业,而是通过游戏、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为规范办园行为,河北省制定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从环境创设、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等维度建立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资源,鼓励幼儿园利用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在乡村幼儿园融入农耕文化体验,在城市幼儿园开展科技启蒙活动,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成长。

政策高度重视幼儿身心健康,要求幼儿园保证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定期开展视力、听力、心理等健康筛查,针对特殊需要幼儿,推行“融合教育”模式,在普通幼儿园设立资源教室,配备特教教师,确保特殊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学前教育发展基础

教师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河北省新政策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培养、培训、待遇、保障”四措并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在培养方面,扩大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每年培养万名以上合格幼儿教师。

在培训方面,实施“幼儿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每年培训幼儿教师5万人次以上,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保教能力,针对农村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城乡结对”等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在待遇保障方面,河北省严格落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要求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民办园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完善幼儿教师职称评聘办法,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学前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完善监管机制,保障学前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河北省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监管体系,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加强督导问责,将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进行约谈和通报。

河北省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情况、幼儿学籍等进行动态监测,实现数据共享和精准管理,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现象。

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主要目标(2025-2025年)

指标 2025年目标 2025年目标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0% 85%以上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45% 50%
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75% 85%以上
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园 基本实现 全面实现

FAQs

问:河北省新政策如何解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答:针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短板,河北省通过“三个一批”举措扩大资源:一是新建一批,将农村幼儿园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园;二是改造一批,利用闲置校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建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三是扶持一批,通过“县管园聘”模式,将农村民办园纳入统一管理,提供师资和经费支持,提升办园质量,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支教计划”,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问:家长如何判断幼儿园是否符合“去小学化”要求?
答:家长可通过观察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判断是否符合“去小学化”要求:一是看活动形式,幼儿园是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否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和户外活动时间;二是看课程内容,是否教授拼音、识字、计算等小学化知识,是否有书面作业;三是看环境创设,教室环境是否温馨、富有童趣,是否创设了角色区、建构区、美工区等活动区域;四是看教师行为,教师是否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兴趣,如发现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可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