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思想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作,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趋势加剧,青年学生思想观念面临复杂影响,加强校园思想安全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思想安全教育的核心内涵
校园思想安全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维度内容,其本质是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侵蚀,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将思想安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校园思想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 信息环境复杂性:互联网时代各类思潮交织碰撞,部分学生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
- 教育形式单一化:传统说教式教育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 协同机制不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育合力有待加强。
提升校园思想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构建"三维联动"教育体系
| 维度 | |
|---|---|
| 课程育人 | 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必修课,开发红色文化特色选修课 |
| 实践育人 | 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实践活动,建立100个校外思政教育基地 |
| 文化育人 |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打造"一院一品"文化品牌 |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 数字化赋能: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开发VR思政体验馆,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
- 互动式教学:采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课堂参与度。
- 榜样引领:选树"校园之星",邀请时代楷模进校园开展面对面交流。
(三)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学校定期举办家长课堂,社区设立"青少年成长驿站",媒体平台开设"思政微课堂",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保障措施与长效机制
- 强化队伍建设: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培训骨干教师200人次。
- 完善评价体系:将思想安全教育成效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定期研判机制。
- 加大资源投入: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思政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开展等工作需求。
校园思想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通过内容创新、方法革新、机制优化,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青春力量在正确的思想指引下绽放光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
FAQs
问:如何应对网络错误思潮对学生的思想渗透?
答:一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二是建设校园网络正能量矩阵,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不良信息。
问:思想安全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答:推行"课程思政"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如理工科课程强化科学家精神教育,人文社科课程突出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