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山东学前教育新规落地,家长最关心哪些政策变化?

山东省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是规范和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旨在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山东省学前教育法规政策

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山东省学前教育法规政策的完善与国家战略导向和地方发展需求密切相关,2010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山东省积极响应,先后印发《山东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25年)》《山东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5年)》等,以扩大资源供给为核心,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2025年,《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正式颁布,成为全国较早的省级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学前教育步入依法办园、规范管理的新阶段,2025年后,政策重点转向普惠性资源建设、保教质量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前教育向“幼有优育”目标迈进。

核心政策内容与框架

(一)办园体制与资源保障

政策明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城市薄弱区域和普惠性民办园发展,通过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奖补政策等方式,保障普惠性幼儿园可持续运营,建立幼儿园分类管理制度,将幼儿园分为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和非普惠性民办园,并对普惠性园实行收费标准和质量双监管。

(二)保教质量与规范管理

《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对幼儿园办园条件、保育教育、安全管理等作出详细规定,要求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杜绝“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办园行为督导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政策强调家园共育,要求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政策要求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和培养机制,明确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非公办园教师需签订劳动合同并落实社会保障,通过幼儿教师专项计划、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培训等措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待遇水平,山东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农村幼儿教师给予津贴补贴,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学前教育。

(四)经费投入与监管机制

政策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定各级政府按不低于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5%的比例安排学前教育经费,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严禁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建立学前教育经费审计和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政策实施成效与挑战

(一)主要成效

  1. 资源大幅扩容:截至2025年,山东省共有幼儿园2.3万所,在园幼儿400余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2. 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办园行为督导、游戏活动实验区建设等措施,幼儿园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小学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 师资队伍优化:幼儿教师数量持续增加,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城乡师资差距逐步缩小。

(二)面临挑战

  1. 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办园条件仍需改善,部分偏远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
  2. 普惠性园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普惠性民办园因经费不足,存在设施简陋、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
  3. “入好园”需求突出:随着家长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仍显不足。

未来发展方向

山东省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将进一步聚焦“幼有优育”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深化普惠性资源供给,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三是完善教师保障机制,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四是强化数字赋能,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关问答FAQs

问:山东省学前教育政策对普惠性民办园有哪些支持措施?
答:山东省对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多项支持政策:一是财政补贴,按普惠性园在园幼儿人数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二是师资支持,通过统一招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三是收费监管,制定普惠性园最高收费标准,保障收费合理;四是办园指导,通过督导评估和业务培训,帮助普惠性园提升办园质量。

问: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
答:山东省通过以下措施防止“小学化”:一是政策规范,明确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书面作业;二是课程监管,建立幼儿园课程备案制度,确保游戏化教学落实;三是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四是社会宣传,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避免盲目跟风学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