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四川2025信息技术教育新政策对升学考试有何影响?

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政策作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顶层设计、资源建设、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旨在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体系,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为四川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政策演进与顶层设计

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基础建设”到“融合创新”的跨越,早期政策重点集中在“校校通”“班班通”等硬件设施建设,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四川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出台,政策重心转向“以用促建”,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四川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全覆盖,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服务。

政策设计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原则,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差异化措施,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职业教育领域,依托“四川省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阶段,则聚焦科研创新与数字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与实施路径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优化

四川通过“薄改计划”“教育信息化专项”等项目,累计投入超百亿元,改善中小学信息化条件,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95%以上,建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精品课程、数字图书馆等资源超10万条,为解决农村地区“数字鸿沟”问题,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智慧教育”工程,通过卫星接收、5G基站建设等方式,实现偏远地区学校网络全覆盖。

(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落地的关键,四川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全员培训,2025年,全省培训教师超50万人次,培育省级示范校200所,政策鼓励名师、教研员开发“微课”“名师在线课程”,通过“四川云教”平台辐射全省,让薄弱学校学生共享优质师资。

(三)学生数字素养培育

政策明确将信息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编程教育、人工智能启蒙等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体系,成都市试点“人工智能进校园”项目,在小学阶段普及图形化编程,中学阶段开设Python语言课程,四川省举办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等,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

依托“四川省教育大数据中心”,政策推动教育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通过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招生录取平台等,实现教育管理流程优化与决策科学化。“川教通”APP整合学籍管理、家校沟通等功能,年服务用户超800万人次,提升教育服务效率。

政策成效与典型案例

经过多年推进,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成效显著:

  • 资源共享更加均衡:“三个课堂”覆盖全省21个市(州),600余所薄弱学校与名校结对,受益学生超200万人。
  • 教学模式创新涌现:成都七中、成都实验小学等校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 数字产业协同发展:四川联合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数字教育产业联盟”,推动教育信息化成果转化,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超50亿元。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政策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教师应用能力不足、数据安全风险等挑战,四川将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一是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运维保障,建立“县—校”两级技术支持团队;二是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引入AI、VR等新技术;三是强化数据安全治理,构建教育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相关问答FAQs

Q1: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如何保障农村学校的实施效果?
A1:政策通过“硬件+师资+资源”三管齐下保障农村学校实施效果,硬件上,实施“薄改计划”和“精准扶贫·智慧教育”工程,实现农村学校网络全覆盖和多媒体教室配备;师资上,开展“一对一”帮扶,组织城市教师送教下乡,并利用“四川云教”平台共享优质师资;资源上,省级平台提供适配农村教学的特色资源包,如“乡土文化数字课程”“农业科普动画”等,降低使用门槛。

Q2:家长如何配合学校落实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A2:家长可以从三方面配合:一是提升自身数字素养,通过家长学校、线上讲座等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孩子健康上网;二是参与家校协同,利用“川教通”等平台及时了解孩子学习进展,配合教师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三是营造家庭数字学习氛围,如与孩子共同参与编程、科创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