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国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2025年新政策有哪些调整方向?

国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作为教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统筹推进教育法治建设、研究起草教育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教育领域重大法律问题等核心职责,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工作贯穿教育政策制定、实施与监督全过程,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

国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

职能定位与核心使命

政策法规司以“立法为基、执法为要、普法为本”为工作主线,具体职能涵盖三方面:一是教育法治顶层设计,牵头研究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政策和综合性法律问题,拟订教育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起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草案;二是政策合法性审查与风险评估,对教育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查,防范政策法律风险,确保教育政策与国家法律体系相衔接;三是教育普法与执法监督,指导全国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推动“法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协调开展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监督各地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情况。

重点工作领域与成效

(一)教育立法与制度完善

政策法规司近年来聚焦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完成《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定,参与《家庭教育法》《教师法》修订调研,构建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法律制度框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要求,规范了办学行为,促进了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二)教育政策研究与决策支持

围绕“双减”、教育评价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法规司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政策建议报告,通过建立“政策试点—效果评估—全面推广”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科学可行,如针对“双减”政策,协同多部门出台配套文件,明确校外培训监管规则,推动基础教育生态重塑。

(三)教育法治体系建设

推动地方教育立法工作,指导各省(区、市)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建立教育法律顾问制度和专家咨询机制,提升决策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28个省份实现教育综合执法队伍全覆盖,有效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

未来工作方向

面向“十四五”及中长期教育发展需求,政策法规司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法》《终身学习法》等立法进程,填补教育领域法律空白;二是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学校、社会权责边界,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三是提升教育治理数字化水平,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监测,构建“互联网+监管”模式,推动教育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教育政策法规体系重点领域概览

领域 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核心目标与作用
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规范学校管理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法》《产教融合促进办法》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 分类管理,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教育督导 《教育督导条例》《督学管理暂行办法》 强化教育监督,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相关问答FAQs

Q1: 政策法规司在“双减”政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A1: 政策法规司作为“双减”政策制定的核心参与者,主要负责政策合法性审查、配套文件起草及法律风险防控,通过明确校外培训监管的法律依据,制定《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等规章,为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提供法律支撑;同时指导地方教育部门依法开展执法,确保政策落地不“跑偏”。

Q2: 公众如何参与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
A2: 政策法规司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公开征求意见,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布政策草案及说明,面向社会征集修改建议;二是专家论证,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及实务部门专家开展专题研讨,提升政策科学性;三是基层调研,深入学校、企业、社区听取一线声音,确保政策符合实际需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制定过程中,共收到社会意见2.3万条,多数建议被采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