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教育公平的起点,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从资源供给、师资建设、质量提升到经费保障,安徽省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省儿童提供了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机会。

扩大资源供给,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网络
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安徽省持续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重点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2011年以来,全省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累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超过6000所,新增学位近百万个,2025年出台的《安徽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92%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
为推动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安徽省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在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依托行政村幼儿园辐射点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等方式,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对普惠性民办园在生均补贴、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步降低家庭育儿成本,以合肥市为例,2025年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到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55%,有效缓解了“入园贵”问题。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保教队伍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安徽省通过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队伍,在培养方面,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扩大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2025年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达1.2万人,较2025年增长60%,实施“幼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每年培训幼儿教师超过3万人次,重点提升农村教师和民办教师的专业能力。
针对民办园教师流动性大、待遇偏低的问题,安徽省要求普惠性民办园参照公办园教师收入水平,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202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公办园教师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民办园教师依法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建立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单列”制度,突出保教实践能力,打通教师职业发展上升通道,全省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2%,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提升至85%,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深化质量监管,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
为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安徽省建立了覆盖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质量评估体系,自2012年起实施幼儿园分类定级管理,将幼儿园分为示范园、一类园、二类园和三类园,定期开展评估验收,结果与财政补贴、招生资格等挂钩,2025年,全省共有示范园152所,一类园680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安全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底线,安徽省严格落实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推行“人防+技防”双重防控体系,实现幼儿园视频监控联网公安系统,一键报警装置全覆盖,开展幼儿园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校车安全等专项治理,建立“日巡查、周排查、月通报”制度,近三年全省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70%,在保育教育方面,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推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开发《安徽省幼儿园保育教育指导手册》,指导教师科学开展保教活动。
完善经费保障,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徽省建立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比达到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5%以上,对公办园按照生均标准拨付公用经费,2025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生每年600元以上;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每生每年2000元的生均补贴,并动态调整补贴标准。
安徽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园,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投资学前教育,2025年,全省社会力量投入学前教育经费达35亿元,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28%,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发放保教费补助,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经过十余年发展,安徽省学前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5年,全省共有幼儿园1.2万所,在园幼儿210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80%和65%,学前教育“大班额”比例从35%降至5%以下,家长满意度达92%,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各级政府的真抓实干。
面向未来,安徽省将继续以“幼有所育”为目标,重点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城市薄弱园的投入,推动优质园与薄弱园组建学前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探索托幼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覆盖全周期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深化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开展“去小学化”专项治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关问答FAQs
问:安徽省如何保障普惠性民办园的教育质量?
答:安徽省通过多项措施保障普惠性民办园质量:一是实行“准入退出”机制,对申请普惠性的民办园进行资质审核,办园条件不达标的不予认定;二是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将普惠性民办园纳入分类定级管理,评估结果与财政补贴挂钩;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将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纳入全省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开展不少于学时的集中培训;四是推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每所幼儿园配备责任督学,定期对保教质量进行督查指导。
问: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安徽省有何针对性政策?
答:农村学前教育主要存在资源不足、师资薄弱、质量不高等问题,针对性政策包括:一是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行政村设立幼儿园或教学点;二是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给予生活补贴和职称倾斜;三是对农村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上浮20%,并向偏远地区倾斜;四是建立“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优质园与农村园结对,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交流提升农村园保教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