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安全教育是保障区域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公众安全素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温江区始终将安全教育置于突出位置,通过多元化载体、创新性形式和系统性推进,构建起覆盖全人群、贯穿全领域的安全防护网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温江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全教育体系化建设,筑牢安全防线
温江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推动安全教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在教育内容上,聚焦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防诈骗、应急避险等六大核心领域,编制《温江市民安全手册》,制作系列科普短视频,形成“图文+视频+互动”的立体化教材,在教育对象上,针对学生、老年人、企业员工、新市民等不同群体,实施“精准滴灌”式教育:在学校开设“安全课堂”,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在社区设立“安全驿站”,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在企业开展“安全培训月”,强化员工操作规范。
为提升教育实效,温江区还建立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应急、公安、教育、卫健等12个部门联合成立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组建“安全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安全知识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230余场,覆盖群众超15万人次。
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安全意识
为破解传统安全教育“枯燥乏味、吸引力不足”的难题,温江区积极探索“科技+文化”的教育模式,依托VR、AR等技术开发“安全体验馆”,让市民沉浸式体验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场景,通过模拟操作掌握应急技能;创作安全主题小品、快板、漫画等文艺作品,将安全知识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温江安全说”系列短视频通过情景演绎,揭露电信诈骗常用手段,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万次。
温江区还注重发挥新媒体矩阵作用,在“温江发布”“温江应急”等官方平台开设安全专栏,定期推送安全提示、典型案例和科普知识;利用社区微信群、楼宇显示屏等渠道,实现安全信息“秒级触达”,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一对一”上门指导,帮助其安装反诈APP、学习燃气安全使用方法,切实打通安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应急能力
在安全生产领域,温江区推动企业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组织专家对危化品、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进行“会诊式”检查,2025年累计排查整改隐患1.2万余项,在社区安全治理中,推广“网格+安全”模式,将全区划分为286个安全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1186名,实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针对自然灾害风险,温江区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温江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12项专项预案,储备应急物资20余类、5万余件,每年汛期前,组织开展防汛综合演练,提升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在河湖周边、低洼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和救生设施,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安全教育成效显著,安全氛围日益浓厚
通过持续发力,温江区安全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5年全区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8.6%,群众安全满意度达96.5%,市民安全意识明显提升,主动参与应急演练、举报安全隐患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要我安全”逐步转变为“我要安全”;校园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学生溺水、交通事故等“零发生”。
温江区还涌现出一批安全示范典型:柳城街道“安全文化广场”获评“市级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全实训基地”成为全市医院安全管理的标杆,这些示范点的建设,为全区安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相关问答FAQs
问:温江区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了哪些特色安全教育活动?
答:针对老年人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较弱的特点,温江区推出“银龄守护”专项行动,一是组织“安全知识进家门”活动,由社区网格员、志愿者上门讲解用火用电用气安全、防跌倒、防诈骗等知识;二是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开设“安全课堂”,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普及应急技能;三是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健康+安全”义诊,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的同时,讲解慢性病突发时的应急处置方法,还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一键呼叫设备,构建“技术+服务”的防护网。
问:企业和学校在温江安全教育体系中分别承担什么角色?
答: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温江区要求企业严格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员工安全培训档案;对高危行业企业,实施“安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具备专业安全能力,学校则是安全教育的基础阵地,温江区推动安全教育“进课表、进教材、进课堂”,确保每学期安全教育课时不少于12课时;组织“安全主题班会”“应急疏散演练”“安全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企业+学校”双轮驱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