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通过分析血液成分和指标,医生能够评估人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甚至预测疾病风险,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血液检验的基本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身健康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本文将介绍血液检验的常见类型、检测指标的意义、注意事项及相关解读要点。

血液检验的常见类型
血液检验根据采集部位和检测目的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静脉血检验通常从手臂肘部静脉抽取,样本量大,适用于大多数生化、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末梢血检验则从指尖或耳垂采集,样本量少,常用于血常规、血糖快速检测等,根据检测项目,血液检验可分为以下几类:
- 血常规检验:主要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数量和形态,是评估感染、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的基础检查。
- 生化检验:包括肝功能(如ALT、AST、胆红素)、肾功能(如肌酐、尿素氮)、血糖、血脂等指标,反映代谢器官功能和物质代谢状况。
- 免疫检验:检测抗体、抗原或免疫球蛋白,如乙肝五项、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等,用于诊断感染、免疫性疾病或肿瘤。
- 凝血功能检验: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评估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常用于术前检查或出血性疾病诊断。
常见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检验的指标繁多,以下列举几项核心指标及其参考范围(具体数值可能因实验室和检测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
| 检测项目 | 参考范围 | 临床意义 |
|---|---|---|
| 红细胞计数(RBC) | 男:4.0-5.5×10¹²/L;女:3.5-5.0×10¹²/L | 增多可能提示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常见于贫血、失血等。 |
| 白细胞计数(WBC) | 0-10.0×10⁹/L | 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白血病;减少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或骨髓抑制。 |
| 血小板计数(PLT) | 100-300×10⁹/L | 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多可能与感染、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关。 |
| 空腹血糖(GLU) | 9-6.1 mmol/L | ≥7.0 mmol/L提示糖尿病;<3.9 mmol/L为低血糖。 |
| 总胆固醇(TC) | <5.2 mmol/L | 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需结合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综合评估。 |
血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检者需注意以下事项:
- 空腹要求:多数生化项目(如血糖、血脂、肝功能)需空腹8-12小时,避免进食、饮酒或剧烈运动后检测,以免影响结果。
-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降压药)可能干扰检测结果,需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
- 生理状态:女性经期应避免某些妇科相关激素检测;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可能导致白细胞暂时性升高,建议在平静状态下采血。
- 样本采集:采血后需按压针眼3-5分钟,避免皮下淤血;若需多次检测,尽量在同一时间段采血,减少生理波动的影响。
如何正确解读检验报告
拿到检验报告后,不必对异常指标过度焦虑,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注意参考范围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妊娠状态等可能导致指标波动;轻度异常可能由生理因素或暂时性状态引起,需定期复查动态观察,若指标显著异常或持续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关问答FAQs
Q1: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一定是细菌感染吗?
A1:不一定,白细胞升高可见于细菌感染,但也可能出现在病毒感染、剧烈运动、应激状态或血液系统疾病中,需结合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等其他指标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或骨髓穿刺。
Q2:空腹血糖正常就代表没有糖尿病吗?
A2:不一定,空腹血糖仅是糖尿病筛查的指标之一,部分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如糖耐量异常),若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如肥胖、家族史、多饮多尿等),建议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