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艾滋病最新预防指南,这5个常识你真的知道吗?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自198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科学认知和有效预防,完全可以控制其传播,以下是关于艾滋病的不可不知常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这一疾病,消除恐慌,科学防护。

不可不知的艾滋病常识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不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日常接触并不会感染病毒,明确传播途径是预防的关键。

主要传播途径

  • 性传播: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及双性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全球约70%-80%的感染者通过此途径感染。
  • 血液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如吸毒者)、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工具、拔牙器械)等。
  •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但通过及时干预(如抗病毒治疗、剖宫产、人工喂养),传播率可降至5%以下。

不会传播的途径
以下日常接触不会感染HIV,无需过度恐慌:

  • 共餐、共用餐具、共用卫生间
  • 拥抱、握手、共同游泳
  • 蚊虫叮咬
  • 咳嗽、打喷嚏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

HIV感染后,病毒会逐渐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

分期 持续时间 主要特点
急性感染期 2-4周 类似流感症状(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此期传染性强,但易被忽略。
无症状期 数年至10年 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CD4+T细胞逐渐减少,此期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期 1-3年 CD4+T细胞<200个/μL,出现机会性感染(如肺结核、带状疱疹)、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及消耗综合征等。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保护自己和他人。

预防性传播

  • 坚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全程、正确使用)。
  • 避免多个性伴侣,定期进行性健康检查。

预防血液传播

  • 不共用针头、注射器,远离毒品。
  • 确保医疗操作(如纹身、打耳洞、拔牙)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
  •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来源安全。

预防母婴传播

  • HIV感染者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
  • 孕期、分娩及产后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避免母乳喂养。

暴露后预防(PEP)
若发生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被污染针头刺伤),应在72小时内(越早越好)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连续服用28天,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的检测与治疗

检测方法

  • 抗体检测:最常用,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检测,窗口期(感染后至可检出抗体的时间)为3周-3个月。
  • 核酸检测:直接检测病毒RNA,窗口期短(约1周),适用于早期诊断或高危人群。

治疗方案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是艾滋病标准治疗方案,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

  • 治疗目标:抑制病毒载量至检测不到水平,提高CD4+T细胞计数,减少机会性感染,延长生存期。
  • 治疗原则:早期治疗、终身服药、定期监测(每3-6个月检测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
  • 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以防耐药性产生。

社会关怀与反歧视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应得到尊重和关怀,歧视只会加剧疫情传播。

  • 消除病耻感: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感染者可正常学习、工作、生活。
  • 支持服务:提供心理咨询、医疗救助、经济援助等,帮助感染者融入社会。
  • 法律保障: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歧视感染者,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关问答FAQs

Q1: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会被感染吗?
A1:不会,HIV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如共餐、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不会导致感染,目前无证据表明蚊虫叮咬可传播HIV,因此无需担心。

Q2:发生高危行为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
A2:高危行为后,建议尽快(最好在72小时内)咨询医疗机构,评估是否需要暴露后预防(PEP),在窗口期结束后(通常为3个月)进行HIV抗体或核酸检测,以明确感染状态,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后续仍需定期复查,并避免再次发生高危行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