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部两地分居政策,教师随迁子女入学何时落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频繁,两地分居现象日益普遍,尤其在教育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针对两地分居背景下的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保障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两地分居政策 教育部

两地分居政策的核心内容

两地分居政策主要涉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以及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教育部通过《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以下重点:

  1. 入学保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手续,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 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3. 关爱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落实“一对一”帮扶制度,提供心理辅导、生活补助等支持。

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

教育部通过多部门协作和制度创新,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以下是部分关键措施及成效:

(一)简化入学流程,保障随迁子女入学

各地教育部门普遍推行“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北京、上海等城市取消“五证齐全”等繁琐要求,推行“居住证+社保”的入学积分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应入尽入。

(二)加强农村教育,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集中地区,教育部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25-2025年全国累计投入超5000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约2.8亿平方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推广“留守儿童之家”“营养改善计划”等项目,覆盖中西部农村学生约3700万人。

(三)推动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资源

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项目,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截至2025年,平台注册用户超5亿,访问量超300亿次,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政策成效与未来方向

经过多年实践,两地分居政策取得显著成效: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持续上升,2025年达85.8%;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降至0.02%以下,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仍面临随迁子女升学衔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挑战。

教育部将进一步优化政策:一是推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完善异地中考、高考制度;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三是深化“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相关问答FAQs

Q1: 两地分居家庭如何为孩子办理跨区域入学手续?
A1: 家长需向流入地教育部门提交居住证、户口簿、劳动合同或社保缴纳证明等材料,具体流程可咨询当地教育局或通过“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全国已有28个省份实现随迁子女入学“一站式”服务。

Q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通过政策得到支持?
A2: 教育部要求每所农村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项目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县区,通过定期家访、心理辅导课程和志愿者服务,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

两地分居政策的持续推进,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坚定承诺,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将享受到优质、平等的教育资源,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