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高中常考的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多个义项,需结合语境判断,兵”字,可指“兵器”(“兵不厌诈”)、“士兵”(“兵精足多”)、“军事”(“兵者,国之大事”)等。
古今异义
某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异较大,需注意区分,走”在古代指“跑”(“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现代指“行走”;“偷”在古代指“苟且”(“偷合苟容”),现代指“盗窃”。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实词常活用为其他词类,常见类型包括:
- 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 **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 **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
 
通假字
通假字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表示另一个字,需结合上下文识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常见虚词包括“而、乎、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常见虚词用法示例
| 虚词 | 用法示例 | 释义 | 
|---|---|---|
| 而 | 连词表并列 | “蟹六跪而二螯”( | 
| 连词表转折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 连词表承接 | “图穷而匕首见”( | |
| 之 | 代词 | “人非生而知之者”(它) | 
|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的) | |
| 动词 | “辍耕之垄上”(往) | 
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是翻译和理解的关键,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常用“……者,……也”“……,……也”“……者,……”“……,……”等形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被动句
标志词有“见”“于”“为”“为……所”等。“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倒装句
- 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千里马)
 - 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于蓝青)
 
省略句
常见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文化常识
文言文常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需积累常见称谓、官职、礼仪等。
称谓
- 谦称:“愚”“鄙”“臣”“仆”等
 - 尊称:“子”“君”“公”“足下”等
 
官职
-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科举制度
-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举行,考中者为举人
 -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者为进士
 
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需遵循“信、达、雅”原则,注意:
-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对应,必要时调整语序。
 - 补充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 固定句式译法:如“……者,……也”译为“……是……”。
 
FAQs
文言文阅读中如何快速判断一词多义?
答:可通过“语境分析法”和“语法结构分析法”,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同时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作主语、谓语、宾语等)判断词性,从而确定义项,食”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作动词,意为“喂养”;在“设酒杀鸡作食”中作名词,意为“食物”。  
如何区分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强调客观结果;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强调主观看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使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意动用法),可结合动词含义和句意判断:若动作由主语发出并作用于宾语,多为使动;若表示主语对宾语的看法或态度,则为意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