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秋冬季养生三个小常识现在还适用吗?2025最新版来了!

秋冬季养生三个小常识

秋冬季养生三个小常识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秋冬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美丽的风景,也伴随着干燥、寒冷等气候特点,中医认为,秋冬季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以下从饮食调理、作息规律、运动保健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秋冬季养生的实用小常识,帮助大家健康度过秋冬。

饮食调理:滋阴润燥,温补有道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便秘等“秋燥”症状;寒冷的天气也会增加身体对能量的需求,饮食调理应遵循“滋阴润燥、温补兼顾”的原则,既要补充水分和营养,又要避免过于寒凉或燥热的食物。

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燥易伤津液,应多吃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蜂蜜、山药、莲藕等,银耳百合汤可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冰糖炖梨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还可适量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中医认为黑色入肾,秋冬补肾有助于为来年春季阳气升发奠定基础。

温补适度,避免过燥

秋冬进补需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物,避免盲目“贴秋膘”,体质偏虚寒者可适量增加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温补食物,以驱寒暖身;但阴虚火旺者(如易上火、口干舌燥)则应减少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燥热,可适当增加坚果类食物(如核桃、杏仁)的摄入,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饮食有节,少食生冷

秋冬季节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冷瓜果),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饮食宜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以减轻肠胃负担,晨起可喝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以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促进肠道蠕动。

秋冬季推荐食材及功效

食材类别 推荐食材 主要功效
滋阴润燥类 银耳、百合、梨、蜂蜜 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缓解秋燥
温补类 羊肉、牛肉、桂圆、红枣 温中散寒、补益气血、增强抗寒能力
黑色补肾类 黑芝麻、黑豆、黑木耳 补肾益精、润肠通便、乌发养颜
坚果类 核桃、杏仁、腰果 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增强免疫力

作息规律:早卧晚起,顺应天时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秋冬季节应顺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作息规律,以养护阳气、阴精。

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

《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秋冬季应比夏季早睡(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晨可待日出后再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升发,成年人每天需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以免耗伤阴精,导致免疫力下降。

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秋冬气温较低,尤其是早晚温差大,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要注意背部、腹部、脚部的保暖,中医认为,背部有督脉运行,保暖背部可预防感冒;腹部为脾胃之所,受寒易导致腹泻;脚部是人体第二心脏,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泡脚时水温以40-45℃为宜,时间15-20分钟,避免过久导致头晕。

调节情绪,避免“悲秋”

秋冬季光照减少,易引发情绪低落、抑郁等“悲秋”现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缺乏日照会影响血清素分泌,导致情绪波动,秋冬季节可通过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运动保健:适度锻炼,强身健体

秋冬季节运动需遵循“适度适量、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阳气耗散。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秋冬运动宜选择舒缓、有氧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这些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且不易导致身体过度疲劳,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高强度间歇训练、长跑等),以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注意运动时间和环境

秋冬季节早晨气温较低,建议日出后再进行户外运动,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运动时需做好保暖,尤其要保护头部、手部等易受寒部位;运动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凉,雾霾天气应减少户外运动,可选择室内运动(如室内瑜伽、健身操)。

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

秋冬气候干燥,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肠胃负担,若运动量较大,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电解质,运动后可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香蕉、鸡蛋、全麦面包),帮助身体恢复。

相关问答FAQs

Q1:秋冬季容易上火,应该如何通过饮食调理?
A:秋冬季“上火”多与燥热饮食、水分不足有关,调理时应减少辛辣、油炸、烧烤等燥热食物,增加绿豆、苦瓜、芹菜、梨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多喝温水、菊花茶、金银花茶等,避免过量食用温补类食物(如羊肉、姜蒜),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热滋阴的中药(如麦冬、沙参)。

Q2:秋冬季节适合晨跑吗?需要注意什么?
A:秋冬季节晨跑需根据天气和自身体质决定,若气温较低(低于5℃)或空气质量较差(雾霾天),建议避免晨跑,改为室内运动,若选择晨跑,需注意:①做好保暖,佩戴帽子和手套,避免受寒;②跑前充分热身(5-10分钟),预防肌肉拉伤;③选择空气流通的场地,避免在交通繁忙区域运动;④跑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吹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