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最新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如何提升基层群众知晓率?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旨在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这项工作不仅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抓手,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进行阐述。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宏观层面看,它是实施“十四五”法治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和群众支撑,中观层面,通过宣传教育能够推动法律法规在社会各领域的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微观层面,公民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能够增强权利意识、义务观念和责任担当,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民法典宣传月”活动,通过案例解读、社区讲座、线上普法等形式,让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真正走进群众,截至2025年,累计覆盖人群超8亿人次,群众对民法典的知晓率从颁布初期的38%提升至76%,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需紧扣时代需求,涵盖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级,重点突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宪法及宪法性法律宣传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宣传教育需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重点宣传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律,推动树立宪法权威,2025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全国开展主题活动12.8万场,组织宪法宣誓仪式6.3万场,覆盖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各领域,使“宪法至上”理念深入人心。

(二)重点领域法律法规普及

针对社会热点和治理难点,需重点宣传民法典、刑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安全生产法等,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2025年全国公安机关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反诈宣传进万家”活动,通过短视频、反诈APP、校园宣讲等形式,累计拦截诈骗电话2.3亿次,避免群众损失186亿元。

(三)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宣传

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宣传教育相结合,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强化廉洁自律意识,2025年,全国共开展党内法规专题培训1.5万场,覆盖党员干部800余万人次。

(四)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宣传

结合地方实际,宣传与区域发展、民生保障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增强群众对地方法治建设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创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宣传教育形式需从“传统灌输式”向“互动体验式”转变,提升普法实效性。

(一)线上线下融合普法

线上依托“两微一端一抖”(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等平台,打造“指尖上的普法课堂”。“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粉丝超5000万,单条普法内容阅读量常破千万;线下开展“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通过法治文艺汇演、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形式增强互动性。

(二)分众化精准普法

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青少年以“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校园普法;企业职工聚焦劳动法、社保法等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农村群众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2025年,全国针对农民工开展法律援助活动4.2万场,帮助追回欠薪23.6亿元。

(三)沉浸式体验普法

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教育基地,通过VR技术、互动游戏等模拟法律场景,浙江“互联网法治教育基地”累计访问量突破3000万人次,用户通过参与“法律知识闯关”“模拟庭审”等互动,学习效果提升40%以上。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我国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水平双提升。

(一)公民法治素养显著提高

司法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测评平均得分达85.2分,较2025年提升12.6分;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2.3%,较2025年提高18.5个百分点。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

通过普法宣传,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明显提高,2025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980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6.7%,较2025年提高3.2个百分点;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89.6%,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

(三)法治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全国建成法治文化阵地6.8万个,创作法治文艺作品2.3万部,“法治电影进社区”“法治书画展”等活动覆盖人群超10亿人次,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未来方向

面向未来,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需进一步聚焦“精准化、智能化、常态化”,一是深化“智慧普法”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群众需求,实现“点单式”普法;二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推动法治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三是强化基层普法队伍建设,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相关问答FAQs

Q1: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A1:主要对象包括全体公民,重点聚焦五大群体:一是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关键少数”,需带头学法用法;二是青少年,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法治信仰;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升依法经营、合规管理能力;四是农村和社区居民,增强基层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五是流动人员,如农民工、新业态从业者等,通过精准普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Q2:如何衡量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
A2:宣传教育成效可通过多维指标综合衡量:一是知晓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了解群众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二是行为养成率,观察群众是否形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法律援助申请量等;三是满意度,通过第三方评估了解群众对普法工作的认可度;四是社会效应,如法治氛围浓厚程度、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情况等,还可结合典型案例(如某地通过普法降低发案率)和量化数据(如普法活动覆盖人数、群众法律素养测评得分)进行综合评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