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夏季安全防御,重点该抓哪些?

夏季是各类安全事故的高发期,高温、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频发,加之人们户外活动增多,安全风险显著上升,加强夏季安全教育,提升公众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居家安全、出行安全、防暑降温及应急处理四个方面,系统介绍夏季防御知识,帮助大家科学应对季节性风险。

安全教育夏季防御

居家安全:筑牢夏季“防火墙”

夏季居家需重点关注用电安全和防汛措施,高温天气下,空调、电扇等电器长时间运转,易引发线路老化短路,建议定期检查家中电路,避免“小马拉大车”,即不要让大功率电器共用一个插线板;离家前务必关闭电源总开关,防范电气火灾,夏季暴雨增多,低楼层住户需提前排查门窗密封性,准备挡水板、沙袋等防汛物资;家中应常备手电筒、应急灯和急救包,确保突发断电或积水时能及时应对。

夏季蚊虫滋生,需注意食品卫生,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冰箱温度控制在4℃以下;剩菜剩饭彻底加热后再食用,避免细菌滋生,儿童居家时,家长需加强监管,防止误食药品、触碰热水壶或攀爬窗户,避免意外发生。

出行安全:规避季节性风险

夏季出行需关注交通安全和极端天气防护,高温下,车辆易出现爆胎、自燃等情况,建议定期检查轮胎气压、刹车系统及发动机舱,避免放置打火机、香水等易燃物品,长途驾驶应每2小时休息一次,避免疲劳驾驶,行人需注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做好防晒,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预防中暑。

雷电暴雨天气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出行,远离大树、广告牌、电线杆等高大物体,不要在低洼地带或积水路段行走,驾车遇积水时,应观察水深,切勿强行通过;若车辆被困水中,应立即弃车逃生,切勿因贪恋财物延误时机,夏季水上活动增多,游泳需选择正规场所,做好热身运动,不在陌生水域或禁止游泳区域下水,儿童务必有成人陪同。

防暑降温:科学应对“烤”验

夏季高温易引发中暑,尤其对于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需重点防护,防暑降温需做到“三避免”:避免正午外出、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日常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绿豆汤、西瓜等清热解暑食物,及时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升,户外工作者应定时轮换休息,穿着透气、浅色衣物,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

若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恶心、体温升高等,需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情况严重时应及时就医,以下为中暑等级及初步处理措施:

中暑等级 症状表现 初步处理措施
先兆中暑 多汗、乏力、头晕 移至阴凉处,补水休息
轻症中暑 面色潮红、体温38℃以上 物理降温,服用防暑药物
重症中暑 昏迷、抽搐、体温超40℃ 立即送医,心肺复苏

应急处理:掌握关键自救技能

夏季突发情况较多,掌握基本应急处理能力至关重要,遭遇雷击时,应立即蹲下双脚并拢,降低身体高度,不要在空旷地带使用手机;若遇他人触电,需先切断电源,切勿直接用手拉拽,火灾发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沿安全出口逃生,切勿乘坐电梯。

溺水事故高发,发现溺水者应立即呼救,利用竹竿、绳索等工具从岸上施救,切勿盲目下水;若自身溺水,保持冷静,头部后仰口鼻露出水面,挥手求救,夏季食物中毒频发,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及时催吐并就医,保留食物样本以便检测。

相关问答FAQs

Q1: 夏季长时间开空调会导致“空调病”吗?如何预防?
A1: 是的,长时间在空调房易导致头痛、乏力、关节酸痛等“空调病”,预防措施包括: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避免温差过大;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空调直吹身体,尤其不要对着头部和颈部吹;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强身体适应能力。

Q2: 夏季被蚊虫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A2: 被蚊虫叮咬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叮咬部位,避免抓挠防止感染,若出现红肿瘙痒,可涂抹风油精、花露水或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若被蜜蜂蜇伤,需用镊子拔出毒刺,用弱碱性肥皂水清洗,被蚊子、蜈蚣等叮咬后若出现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头晕),应及时就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