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是学生们放松身心、充实自我的重要时期,但同时也是各类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由于脱离了校园的日常监管,学生们的活动范围扩大,接触的环境更加复杂,溺水、交通意外、火灾、食品安全等风险因素显著增加,开展系统的假期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识别危险、规避风险、掌握自救技能,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假期常见危险类型及预防措施
溺水风险
夏季假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尤其是中小学生群体,数据显示,溺水已成为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预防溺水需做到“六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不准在上下学的途中和假期中,在水边、到水里玩耍、嬉戏、打闹。
交通安全
假期出行频率增加,交通事故风险也随之上升,学生需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乘坐公共交通时遵守秩序,不将头手伸出窗外;未满12周岁不得在道路上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不得骑电动自行车;骑行时佩戴安全头盔,不逆行、不追逐打闹。
消防安全
假期用火用电增多,火灾隐患不容忽视,家长应教育孩子:不玩火,不随意摆弄电器设备;使用燃气时保持通风,使用后及时关闭阀门;熟悉家庭逃生路线,掌握灭火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外出前关闭家中电源、火源,避免长时间使用充电设备。
食品安全
假期饮食不规律,易引发肠胃疾病或食物中毒,需注意:不购买“三无”食品,不食用过期、变质食物;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和加工,避免交叉污染;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网络安全
沉迷网络或接触不良信息可能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建议:控制上网时间,合理安排作息;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与陌生网友见面;警惕网络诈骗,不点击不明链接;文明上网,不传播谣言,不参与网络暴力。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
| 年龄段 | 安全教育重点 |
|---|---|
| 小学生 | 强调监护人陪同,避免单独外出;识别常见危险标志(如高压电、深水区);记住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及报警电话。 |
| 初中生 | 学习基本自救技能(如止血、包扎);拒绝不良诱惑(如吸烟、酗酒);遵守公共场所秩序,避免冲突。 |
| 高中生 | 掌握应急处理知识(如地震逃生、心肺复苏);理性对待社交网络,防范校园贷、电信诈骗;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
家校社协同:构建假期安全防护网
假期安全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安全演练、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家长需履行监护责任,关注孩子动态,陪同参与安全实践活动;社会层面应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例如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增设救生设备等。
相关问答FAQs
问1:如果发现同伴溺水,正确的施救方法是什么?
答:发现同伴溺水时,切勿盲目下水施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并利用身边的救生器材(如竹竿、绳索、泡沫板等从岸上递给溺水者,让其抓住后拖向岸边,若必须下水,需从背后接近,避免被溺水者紧紧缠住,尽快拨打110、120报警电话。
问2:假期独自在家时,如何防范陌生人敲门?
答:独自在家时,若陌生人敲门,应通过猫眼观察对方身份,不随意开门,可假装家中有人,大声说:“爸爸妈妈在忙,有什么事吗?”若对方声称是维修工、快递员等,需联系家长确认身份,若发现可疑人员,立即锁好门窗,拨打家长电话或报警电话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