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高温下,安全教育该怎么做?

持续高温天气已成为夏季常态,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更潜藏着多重安全风险,加强高温安全教育,提升公众自我保护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是保障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持续高温 安全教育

高温对人体的影响与健康防护

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极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疾病,中暑初期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多汗等症状,严重时会意识模糊、抽搐甚至危及生命,针对高温危害,需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科学补水:每日饮水不少于1.5升,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冰水。
  2. 合理作息: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11:00-15:00)外出,户外工作者需每1小时至阴凉处休息10-15分钟。
  3. 饮食调节: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减少辛辣油腻饮食。

高温环境下的作业安全

户外作业人员(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等)是高温危害的高危群体,用人单位需严格落实防暑降温措施,包括:

  • 调整作业时间:实行“做两头歇中间”的错峰工作制,或缩短每日连续工作时间。
  • 配备防护物资:现场必须提供遮阳棚、通风设备、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用品。
  • 健康监测: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者,应适当调整工作岗位或增加休息频率。

下表为高温作业分级及建议措施:
| 作业场所湿球黑球温度(℃) | 作业级别 | 建议措施 |
|---------------------------|----------|----------|
| <25 | 安全 | 正常作业 |
| 25-28 | 轻度危险 | 缩短连续作业时间 |
| 28-31 | 中度危险 | 避免高温时段作业,增加休息 |
| >31 | 重度危险 | 停止室外作业 |

高温引发的次生灾害防范

持续高温还可能加剧干旱、引发火灾或导致用电负荷激增,需警惕以下风险:

  • 消防安全:定期检查家中电路、燃气设备,不在易燃物附近使用明火;车辆内避免放置打火机、香水等易燃物品。
  • 用电安全:空调等大功率设备避免长时间超负荷运行,离家前关闭电源总开关。
  • 儿童与老人防护:独居老人需每日探访,儿童切勿独自留在车内,车内温度可在10分钟内升至50℃以上。

相关问答FAQs

Q1:出现中暑症状后应如何紧急处理?
A1: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腰带,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若意识清醒,可喂服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品;若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持续监测呼吸脉搏。

Q2:高温天气下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
A2:避免在阳光直射下剧烈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运动前、中、后均需少量多次补水,穿着透气浅色衣物;若运动中出现心悸、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休息,严重时及时就医。

通过科学防护与安全教育,我们可有效降低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与安全风险,安然度过每一个“烤”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