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法制安全教育作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年,从国家层面到基层实践,法制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覆盖面都得到了显著拓展,为全民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引领:法制安全教育的顶层设计
202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了各执法部门的普法主体责任,推动法制安全教育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七五”普法(2025—2025年)推向深入,强调普法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重点加强青少年、农民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群体的法治教育,在教育领域,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求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开展法治课程,确保青少年在成长关键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法制安全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制度保障。
深化:聚焦重点人群与核心领域**
2025年的法制安全教育内容更加精准化、专业化,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了差异化内容。
- 青少年群体:以“法治进校园”为主题,通过模拟法庭、法治讲座、漫画手册等形式,重点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安全教育,全国多地中小学开展了“法伴我成长”主题活动,通过情景剧、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围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公司法》等,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规范用工管理,增强员工维权意识,针对农民工群体,重点宣传工资支付、工伤保险、劳动争议调解等法律知识,通过法律援助中心、流动法律服务站等渠道提供便捷服务。
- 社区居民:结合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反诈骗、反家暴等民生问题,通过社区法律顾问、法治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普及《民法典》(草案相关内容)《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
形式创新:科技赋能与多元传播
2025年,法制安全教育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参与”的转变。
- 线上平台普及: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依托“中国普法网”“普法”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H5普法游戏”“法律知识微视频”等产品,如《当法律遇上生活》系列动画,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解读法律条文,据统计,2025年全国普法新媒体平台总访问量突破10亿次,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
- 线下活动丰富:开展“12·4”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宪法宣誓、法治文艺汇演、法律咨询等形式营造尊宪氛围。“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持续深化,结合地方特色开展“赶法治大集”“法治电影进乡村”等活动,让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 校企合作拓展:高校法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法治教育基地”,组织法学专业学生担任普法志愿者,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效显著:法治素养与社会治理双提升
经过一年的推进,2025年法制安全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司法部统计,当年全国共开展普法活动约200万场,覆盖人群超过8亿人次,公民对法律知识的知晓率和运用能力明显提升,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下降,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调解成功率提高,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增强,北京市通过“法治宣传进网格”活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挑战与展望
尽管成绩斐然,法制安全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资源投入不足、基层普法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升、针对新兴领域(如网络诈骗、数据安全)的普法内容需及时更新等,应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精准推送普法内容;加强基层普法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普法队伍;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动态调整普法重点,推动法制安全教育从“普及”向“精准化”“个性化”升级。
相关问答FAQs
Q1:2025年法制安全教育针对青少年有哪些创新形式?
A1:2025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创新形式主要包括:①“法治进校园”主题活动,如模拟法庭、法治辩论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法律;②新媒体普法,如制作《当法律遇上生活》系列动画、普法H5游戏,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③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法治教育基地”,组织法学志愿者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④结合热点案例编写法治漫画手册,如校园欺凌、网络安全主题读物,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Q2:企业如何通过法制安全教育提升合规经营能力?
A2: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合规经营能力:①定期组织《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公司法》等专题培训,确保管理层和员工熟悉法律底线;②邀请法律顾问开展“合规风险排查”,针对用工、税务、知识产权等环节提供法律建议;③建立内部普法制度,通过企业内刊、微信群推送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④参与“送法进企业”活动,利用政府提供的法律资源完善合同管理、纠纷解决机制,从源头上防范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