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入秋后有哪些小常识需要注意?

入秋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若忽视日常调养,易引发感冒、呼吸道不适、皮肤干燥等问题,掌握入秋后的小常识,从饮食、起居、运动、养生等方面科学调理,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季节交替期,保持健康活力。

一些入秋后的小常识

饮食调理:滋阴润燥为主,兼顾营养均衡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核心,同时注重健脾益气,为冬季储备能量。

多食白色食物,润肺生津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秋季可多吃白色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莲藕、山药等,银耳百合粥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生梨熟吃(如蒸梨、炖梨)可减少寒凉刺激,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莲藕生食能清热凉血,熟食能健脾开胃;山药则兼具健脾、补肺、固肾的功效。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

秋季是流感高发季,需保证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鸡蛋、豆制品等,鱼肉(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抗炎;鸡蛋、豆制品则提供优质植物蛋白,适合素食者。

少吃辛辣刺激,多饮温水

秋季干燥,应减少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耗伤津液,加重“上火”症状,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温水、淡茶或蜂蜜水为宜,避免过量饮用含糖饮料或咖啡。

秋季推荐食材表

类别 推荐食材 功效
润肺生津类 银耳、百合、梨、莲藕、荸荠、白萝卜 滋阴润燥、清热化痰,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
健脾益气类 山药、小米、南瓜、红薯、莲子 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改善秋季食欲不振、乏力
优质蛋白类 鸡蛋、鲫鱼、鸭肉、豆腐、黑豆 增强免疫力,补充体力,为冬季储备能量

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顺应“秋收”

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应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作息规律,以养护阴气。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早卧”可顺应阳气收敛,避免熬夜耗伤阴血,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早起”可顺应阳气舒展,建议6:00-7:00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对于习惯晚睡的人群,可逐渐提前入睡时间,避免突然调整导致失眠。

注意保暖,避免“秋冻”过度

“春捂秋冻”虽有一定道理,但需因人而异,秋季气温波动大,尤其早晚温差可达10℃以上,老人、儿童及体质较弱者需及时添衣,重点保护腹部、背部和脚部,避免受凉引发腹泻、感冒。

保持室内湿度,缓解干燥

秋季空气干燥,室内湿度往往低于40%,易导致皮肤干裂、喉咙不适,可使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50%-60%),或在室内放置一盆水,经常拖地、晾湿毛巾,增加空气湿度,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运动养生:适度锻炼,收敛心神

秋季运动以“轻松平缓、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耗散,同时注重“收敛心神”,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选择合适运动项目

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登山等有氧运动,散步和慢跑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和瑜伽可调节呼吸、宁心安神;登高望远则有助于舒缓压力,改善秋季易出现的“悲秋”情绪。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秋季清晨气温较低,不宜空腹运动,建议餐后1-2小时再进行锻炼,运动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凉。

运动前做好热身

秋季肌肉和关节灵活性较差,运动前需进行5-10分钟热身,如拉伸、慢走等,避免拉伤或扭伤,运动后可适当按摩肌肉,帮助放松。

情志调节:宁心安神,戒悲戒怒

秋季对应中医“肺”脏,情绪上易出现“悲秋”倾向,表现为悲观、抑郁、乏力等,此时需注重情志调养,保持心态平和。

多参与社交活动

与朋友聊天、参加集体活动或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养花),可转移注意力,缓解孤独感和负面情绪。

练习深呼吸或冥想

每天早晚进行5-10分钟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或闭目冥想,有助于放松身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多接触自然

秋季天高气爽,可多到户外散步、赏秋景,或到公园、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疏肝解郁,改善情绪低落。

皮肤护理:保湿防晒,温和清洁

秋季紫外线虽减弱,但空气干燥仍易导致皮肤敏感、干燥脱屑,需调整护肤方式。

简化护肤步骤,注重保湿

减少去角质、使用清洁力过强洁面产品的频率,选择温和的氨基酸洁面乳,护肤时增加保湿产品(如玻尿酸面霜、精华),睡前可敷保湿面膜,为皮肤补充水分。

身体护理不可忽视

洗澡水温不宜过高(35-40℃为宜),避免过度搓洗,洗后及时涂抹身体乳,尤其注意手肘、膝盖、脚后跟等干燥部位。

仍需做好防晒

秋季紫外线虽不如夏季强烈,但长时间户外活动仍需涂抹SPF30左右的防晒霜,避免紫外线损伤皮肤。

相关问答FAQs

Q1:秋季总觉得口干舌燥,喝了很多水也不管用,怎么办?
A:秋季口干舌燥多因“秋燥”伤津,单纯喝水可能无法缓解,建议在饮食上增加滋阴润燥食物,如银耳、梨、蜂蜜等,也可用麦冬、沙参、玉竹泡水喝,具有养阴生津的功效,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暖气房,必要时使用加湿器。

Q2:入秋后容易犯困、乏力,是“秋乏”吗?如何缓解?
A:“秋乏”是季节交替时正常的生理现象,因夏季过度消耗,秋季机体进入“休整期”,导致代谢减慢、精神不振,缓解方法包括:①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②饮食清淡,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粗粮、瘦肉、豆类),促进能量代谢;③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增强血液循环;④工作间隙闭目养神或做深呼吸,缓解疲劳感,若乏力症状持续严重,需及时就医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