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是孩子们集体生活的新起点,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从细节入手,涵盖环境认知、行为规范、应急处理等多个维度,为孩子们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以下从日常活动、安全设施、应急防护、家园协同四个方面,梳理幼儿园开学安全教育常识。

日常活动中的安全规范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繁多,需将安全教育融入每个场景,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意识。
入园与离园安全
- 接送确认:家长需凭接送卡或约定密码接孩子,陌生人接领需提前与教师联系,教师需核对身份信息后方可放行。
- 晨检与物品排查:每日晨检需检查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如尖锐玩具、小珠子、药品等),避免误食或意外伤害。
- 有序出入:引导幼儿排队入园、离园,不推挤、不奔跑,防止踩踏事故。
集体活动安全
- 课堂纪律:活动中不随意离开座位,不触碰电源、插座、教具柜等设施;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需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操作。
- 户外活动:玩滑梯、秋千等器械时,按规则排队,不逆行、不推搡;远离花坛、围墙等危险区域,不随意采摘植物或触碰昆虫。
用餐与午休安全
- 饮食安全:饭前洗手,不奔跑、打闹;细嚼慢咽,避免被食物噎住;不挑食、不暴饮暴食,过敏食物需提前告知教师。
- 午休安全:午睡时不蒙头、不趴睡,不将绳带、塑料袋等物品放在床上;教师需每隔15分钟巡查,盖好被子,防止着凉或窒息。
安全设施与环境认知
幼儿园需通过标识、模拟演练等方式,帮助幼儿熟悉安全设施和环境。
安全标识学习
在教室、走廊、楼梯等区域设置直观的安全标识,如“小心地滑”“禁止触摸”“安全出口”等,通过图片、儿歌等形式让幼儿理解含义,并学会主动规避风险。
应急设施认知
- 安全出口与疏散路线:在教室显眼位置张贴疏散路线图,定期组织消防演练,让幼儿熟悉“弯腰、捂鼻、沿墙走”的逃生要领。
- 急救设备位置:告知幼儿保健室的位置,了解“不舒服找老师”的基本常识,避免独自处理意外情况。
危险区域识别
通过情景模拟或图片展示,让幼儿认识“危险源”,如:
- 不靠近窗户、阳台边缘,不攀爬护栏;
- 不玩火、不触摸热水壶、电器等高温设备;
- 不在楼梯间、卫生间等狭窄区域追逐打闹。
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
教师需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并引导幼儿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外伤处理
- 擦伤、划伤: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涂抹碘伏消毒,无需包扎;若出血较多,用干净纱布按压止血并送医。
- 跌倒、碰撞:检查是否有骨折或头部受伤,切勿随意移动;若出现肿胀,可冷敷缓解,并及时通知家长。
异物卡喉
- 食物卡喉: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师从背后环抱幼儿,双手握拳抵住上腹部,向上冲击,帮助排出异物。
- 小物品误食:让幼儿立即停止进食,不催吐,尽快送医并告知误食物品名称。
突发疾病
幼儿若出现发烧、呕吐、抽搐等症状,需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配合保健人员进行初步护理,必要时拨打120。
家园协同的安全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需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巩固幼儿的安全意识。
家长配合事项
- 物品检查:每日检查幼儿口袋是否携带危险物品,不佩戴尖锐饰品(如发卡、手链)。
- 习惯培养:在家训练幼儿独立穿脱衣物、进餐、如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依赖带来的安全隐患。
- 沟通反馈: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情绪、健康状况,共同关注幼儿心理安全。
安全教育延伸
家长可通过绘本、动画(如《安全小卫士》)、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家中模拟场景,教育幼儿“不跟陌生人走”“记住家庭地址和父母电话”等常识。
幼儿园安全教育要点速记表
| 场景 | 安全要点 |
|---|---|
| 入园离园 | 凭卡接送、不携带危险物品、有序排队 |
| 户外活动 | 按规则使用器械、远离危险区域、不推挤打闹 |
| 用餐午休 | 饭前洗手、细嚼慢咽、不蒙头睡觉 |
| 应急处理 | 认识安全出口、学会简单逃生、知道“不舒服找老师” |
| 家园协同 | 家长检查物品、培养自理能力、及时沟通反馈 |
FAQs 相关问答
问题1:幼儿在园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何引导其正确处理?
解答:教师需第一时间制止冲突,安抚幼儿情绪,引导双方表达想法(如“你为什么抢玩具?”“我玩一下可以吗?”),教幼儿用“请”“谢谢”“我们一起玩”等语言沟通,或通过转移注意力、轮流玩等方式化解矛盾,与家长沟通,避免在家中灌输“打回去”等错误观念,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2:如何让幼儿快速记住安全疏散路线?
解答:可将疏散路线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弯腰捂鼻口鼻闭,跟着老师不着急,安全出口记心里”),并利用游戏化练习(如“安全小火车”排队沿路线行走);在教室张贴幼儿绘制的路线图,通过“我是安全小导游”角色扮演加深记忆;定期组织演练,对表现积极的幼儿给予表扬,强化正向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