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近年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强化资源保障,优化教育布局
石门县将教育经费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实施“全面改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30余所,新增学位1.2万个,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优质师资、课程、设备向农村学校倾斜,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该县还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实现所有学校“班班通”全覆盖,建成县级教育云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聚焦师资建设,提升育人质量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石门县通过“引才、育才、留才”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在“引才”方面,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充实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在“育才”方面,建立“县—校—教研组”三级培训体系,开展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年培训教师超5000人次;在“留才”方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等政策,设立“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岗位”,激发教师职业荣誉感,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65%,为教育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内涵发展
石门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优化作业设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县内职教资源,打造“石门县职业中专”等特色品牌,开设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专业,年培养技能型人才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该县还重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公办园提质、民办园规范”,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
关注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为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石门县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45个,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提供心理辅导、生活照料等服务,对残疾儿童实行“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每年发放各类助学金超2000万元,覆盖学生3万余人次,从制度上杜绝因贫失学现象。
石门县教育政策成效概览
| 领域 | 主要举措 | 阶段性成效 |
|---|---|---|
| 资源保障 | 改薄工程、智慧教育建设 | 新增学位1.2万个,城乡差距缩小 |
| 师资建设 | 人才引进、教师培训、待遇保障 | 教师学历合格率100%,中高级职称占比65% |
| 教育改革 | “双减”落实、职业教育发展 | 课后服务覆盖率100%,职校就业率95% |
| 教育公平 | 留守儿童帮扶、残疾儿童教育、资助体系 | 特殊群体入学率100%,资助全覆盖 |
相关问答FAQs
问:石门县如何保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答:石门县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师资交流、课程共享、教研联动,加大农村学校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问:石门县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答:石门县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设订单式培养专业,如“现代农业班”“电商直播班”等,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为县域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