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各级政府始终将“幼有所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从资源扩增到经费保障,从师资建设到质量提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让万千家庭共享学前教育发展成果。

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普惠资源覆盖面显著提升
为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各地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等方式,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据统计,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从2025年的68%提升至2025年的90%以上,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有效缓解了“公办挤、民办贵”的矛盾,某省实施“学前教育攻坚计划”,三年内新增公办园学位12万个,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租金补贴等方式,引导300余所民办园转型为普惠性幼儿园,让家长以每月低于800元的费用享受优质学前教育服务。
表:2025-2025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情况
| 年份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
| 2025年 | 68 | 44 |
| 2025年 | 84.5 | 48.3 |
| 2025年 | 90.2 | 51.0 |
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为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国家建立了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度,并从2025年起将普惠性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1200元,中西部地区提高到每生每年1400元,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政策,覆盖在园幼儿10%左右,平均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部分地区还探索“政府补贴+家长缴费+社会支持”的成本分担机制,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每生每年2000元的补助,确保保育教育费控制在合理区间,某市推行“一园一策”收费管理,普惠性民办园保育费标准较政策实施前下降30%,惠及超8万家庭。
师资队伍提质培优,保教质量稳步提升
教师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国家通过完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保障教师待遇、加强专业培训等措施,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25年,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达341万人,比2012年增长178%,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87.6%,较2012年提高28个百分点,落实公办园教师事业编制和工资待遇,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以上,并按规定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实施“幼师国培计划”,每年培训教师超100万人次,重点提升教师科学保教能力,杜绝“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特殊群体关爱保障,彰显教育公平
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各地出台专项政策,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对留守儿童,建立“一生一档”关爱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心理辅导等方式提供成长支持;对残疾儿童,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全国已有9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班,近2000所普通幼儿园设立特教资源教室,2025年残疾儿童入园率达85%,较2025年提高20个百分点,某县为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0万元,确保特殊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相关问答FAQs
问:普惠性幼儿园如何认定?收费标准有何规定?
答: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面向社会大众招生;二是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保育教育费标准不高于当地同类型公办园的2倍;三是办园质量达到当地办园基本标准,收费标准由各地教育、发改部门根据办园成本、居民收入水平等核定,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
问: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如何申请资助?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答:申请资助需为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幼儿、特困供养幼儿、孤儿、残疾幼儿或烈士子女等,家长需向幼儿园提交申请表、低保证明(或相关证明材料),经幼儿园审核、公示后,由教育部门复核通过,资助资金将直接拨付至幼儿园或家长账户,用于抵缴部分保育教育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