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部对英语教学的政策调整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旨在推动英语教育从“应试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教学体系,这些政策不仅涉及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包括评价体系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核心素养为纲,重构课程目标体系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5年版)》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5年版2025年修订)》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这一目标体系的重构,标志着英语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语言能力方面,强调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在文化意识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与比较能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思维品质方面,通过分析、推理、批判等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与创新意识;在学习能力方面,聚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教材内容也进行了系统性优化,新版教材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经典诗词、传统节日、历史故事等,同时融入全球议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内容,实现“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教材设计更注重情境化、任务型教学,通过项目式学习(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育部持续推动英语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政策明确要求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操练,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场景结合,如模拟国际会议、策划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近年来的政策重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课堂,通过AI口语测评系统实现即时反馈,利用VR技术创设沉浸式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提升听说能力;借助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支持差异化教学。“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推广,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英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
改革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论”
评价改革是英语教学政策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强调构建“多元、立体、过程性”的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以笔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等级制”评价,淡化分数排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小组合作表现等;在高考中,英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增加听说测试分值,强化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政策还推动建立“增值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成绩,通过学习档案袋(Portfolio)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包括作业、反思、项目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这一评价导向旨在引导学生从“应试学习”转向“素养发展”,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落实英语教学政策的关键力量,教育部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重点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与核心素养专题研修、智慧课堂技能培训、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
政策鼓励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通过教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针对农村地区英语教师短缺问题,教育部实施“银龄讲学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教育,提升区域英语教学整体水平。
政策导向下的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综合教育部近年来的政策举措,未来英语教学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素养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二是“智能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三是“公平化”,通过资源倾斜和模式创新,缩小城乡、区域间的英语教育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优质英语教育。
以下为英语教学核心素养目标与教学实践对应表:
| 核心素养维度 | 主要目标 | 教学实践案例 |
|---|---|---|
| 语言能力 | 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表达意义 | 模拟联合国会议、英文戏剧表演 |
| 文化意识 | 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 中外节日对比、国际文化主题项目 |
| 思维品质 | 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 英语辩论赛、文本分析与创意写作 |
| 学习能力 | 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线上自主学习任务 |
相关问答FAQs
Q1:教育部对英语教学的政策是否意味着英语学科的地位下降?
A1:并非如此,政策调整并非降低英语学科地位,而是推动英语教育回归本质——从“应试工具”转向“素养载体”,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培养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政策强调的是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而非削弱学科重要性。
Q2:家长应如何配合新的英语教学政策,帮助孩子提升英语能力?
A2: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配合:一是转变观念,关注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而非单纯追求分数;二是创设语言环境,如通过英文绘本、原版动画、家庭英语角等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接触英语;三是鼓励实践,支持孩子参与英语演讲、戏剧表演、国际交流等活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避免过度施压,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