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是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关键,以下8条实用小常识,涵盖日常防护、卫生习惯、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帮助大家筑牢健康防线。
科学佩戴口罩,降低传播风险
口罩是阻断呼吸道飞沫传播的有效工具,在公共场所(如超市、地铁、医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1米)时,务必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口罩,佩戴时需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下巴,金属条沿鼻梁压实,避免触摸口罩外层,使用后及时丢弃并洗手,特殊人群(如心肺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类型。
保持手部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手部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可能通过触摸口、鼻、眼导致病毒感染,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20秒,遵循“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指尖、手心、手背等部位,在无洗手条件时,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鼻、口,减少病毒入侵风险。
社交保持距离,减少聚集风险
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近距离接触会增加感染概率,日常应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减少参加聚餐、聚会等活动,确需聚集时,应控制人数、缩短时长,并做好通风和个人防护,建议优先选择户外空旷场所进行交流,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环境病毒浓度
室内空气流通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办公室、教室、家庭等场所,可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如风扇、空调)改善空气质量,使用空调时,应定期清洗滤网,确保新风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密闭空间内病毒积聚。
健康监测与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37.3℃)、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应及时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疗,就医过程避免接触他人,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接触史等关键信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更需加强健康监测,按规律服药,避免病情波动。
增强免疫力,筑牢身体防线
良好的自身免疫力是抵抗病毒的基础,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蛋、奶)、新鲜蔬果(如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西兰花),保证每日充足饮水(1500-2000ml),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晚7-9小时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快走、瑜伽、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增强体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做好物品与环境消毒,阻断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物体表面间接传播,需定期对高频接触物品(如门把手、手机、键盘、电梯按钮)进行消毒,可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后)擦拭表面,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衣物、床单等织物应定期清洗,阳光下晾晒,餐饮具需煮沸消毒15分钟或使用消毒柜处理,避免混用。
接种疫苗,构建免疫屏障
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应尽早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提高抗体水平,疫苗可能产生轻微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低热),通常1-3天自行缓解,无需过度担心,接种疫苗后仍需坚持个人防护,避免“疫苗后放松”的误区。
预防新冠疫情小常识速查表
| 防护要点 | 具体措施 |
|---|---|
| 佩戴口罩 | 公共场所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口罩,避免触摸外层 |
| 手部卫生 | 勤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消毒 |
| 社交距离 | 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聚集活动 |
| 环境通风 |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
| 健康监测 |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接触他人 |
| 增强免疫力 |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
| 物品与环境消毒 | 定期消毒高频接触表面,织物清洗晾晒 |
| 接种疫苗 | 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针,降低重症风险 |
FAQs
问:如何判断口罩是否需要更换?
答:口罩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更换:① 口罩变形、破损或潮湿;② 口罩与面部密合性变差,无法覆盖口鼻;③ 佩戴时间超过4小时(在人员密集场所建议2-3小时更换);④ 口罩被呼吸道分泌物(如痰液、飞沫)污染。
问:日常家庭消毒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① 消毒剂需按说明书稀释使用,避免浓度过高刺激呼吸道;②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等酸性清洁剂混用,会产生有毒气体;③ 消毒时开窗通风,避免消毒剂残留;④ 儿童和宠物应避开消毒区域,防止误食或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