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甘肃省2025年义务教育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政策始终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资源优化,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体系,政策实施聚焦“兜底线、保基本、提质量、促公平”四大目标,为全省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了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保障。

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政策

政策框架与核心目标

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根本遵循,结合省内教育发展实际,形成了“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管理机制,核心目标包括: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实现“应入尽入、应保尽保”。

重点政策内容

(一)控辍保学:筑牢义务教育底线

甘肃省将控辍保学作为“一号工程”,建立“县长、局长、乡长、村长、家长”五级责任体系,通过“一人一案”精准劝返、动态监测等措施,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持续提升,针对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乡镇寄宿制+小规模学校”办学模式,解决“上学远、上学难”问题,2025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5%,较2012年提高5.2个百分点。

(二)经费保障:强化政府投入责任

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25年,全省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标准为1000元/年,初中为1200元/年,对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特殊教育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6000元以上。

(三)师资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渠道补充乡村教师,2025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8%,建立“省培计划—市培计划—县培计划”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培训教师超10万人次,重点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四)质量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建立作业设计公示制度、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推进“课堂革命·甘肃行动”,推广“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建设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每年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进行抽样监测,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确保学生每天校内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五)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

通过“全面改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等工程,改善办学条件,2025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20项底线”达标率100%,56个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全面完成,推进“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办分校、城乡结对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覆盖率达75%。

(六)特殊群体保障:促进教育公平

针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群体,实施“关爱行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5200余个,落实随迁子女“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平等入学,对残疾儿童推行“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安置方式,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3%。

政策实施成效

近年来,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大班额”比例从2012年的18.6%降至2025年的0.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25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监测合格率达92%;教育公平持续深化,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达95%以上。

未来发展方向

下一步,甘肃省将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点实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程,力争到2025年60%的县(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校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相关问答FAQs

问:甘肃省如何保障偏远地区孩子上学的便利性?
答:针对偏远地区,甘肃省推行“乡镇寄宿制+小规模学校”办学模式,在人口分散地区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配备校车或提供交通补贴,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倾斜支持,并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在线课堂”等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偏远地区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问:“双减”政策在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落地?
答:甘肃省严格落实“双减”要求,一是严控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二是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提供作业辅导、科普、文体等多样化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下班时间;三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经济压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