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连山接海隅 《唐诗正本——大数据考辨唐诗系列论文集》
2024-01-27

【按】本文载于拙著《唐诗正本——大数据考辨唐诗系列论文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21年10月版),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终南山》是王维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仅40字的五律存在多处异文,比如“太乙”有作“太一”、“连山”有作“连天”、“到海”有作“接海”、“阴晴”有作“晴阴”、“隔水”有作“隔浦”,而该诗第七句竟有“欲投人处宿”、“欲投人宿处”、“故人投处宿”、“故人投宿处”、“欲投何处宿”等5种版本,其中第一种说法即现在通行的“欲投人处宿”其实是一个“拗句”,因为该句与“欲投宿”的意思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人处”二字纯属多馀。而“欲投何处宿”不仅没有语法之病,而且与下句“隔水问樵夫”呼应,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大数据 王维 终南山 异文 欲投人处宿 欲投何处宿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何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高耸入云接近了天上的都城,连绵的群山更是与大海连在一起。缭绕的白云变幻无穷,远看漫无边际,走近踪迹全无,回过头来再看,却又合在一起。巍峨的山峰把天地分割开来,高耸群山之间的天气都不一样……多么神奇的画面,多么生动的描绘!

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称:“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意思是这首诗可与杜甫的五言《望岳》相媲美。毫无疑问,《终南山》是王维五律的代表作之一。在描写山岳的诗歌中,这首诗也是一座“高峰”。但要与《望岳》相比,恐怕还是略逊一筹。笔者这样说,有两条理由:一,蹈袭。《终南山》可能化用了《望岳》之句。二,尾弱。《终南山》的最后两句明显弱于《望岳》。

说《终南山》“蹈袭”,指的是该诗的颈联即“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可能借鉴了《望岳》的“阴阳割昏晓”。感受一下:两句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就是一种意境的两种表述。陆时雍(明人,生卒年不详)在《唐诗镜》中说:“‘阴晴众壑殊’,一语苍然入雅”——确实精妙雅致,但终归有化用之嫌;而且同样的意境,杜甫了5个字,王维却用了10个字。

或问:杜甫(712—770)比王维(701—761)小十多岁,凭什么说是王维蹈袭了杜甫,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终南山》出自中年王维,而《望岳》出自青年杜甫。据考:《终南山》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创作的,即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间;《望岳》是杜甫在在齐、赵一带漫游时写的,在开元二十四年(736)至二十八年(740)间。

《终南山》的“尾弱”,在两个维度都很明显。一,纵向。与《望岳》的气势如一相比,《终南山》显得虎头蛇尾。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始,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本“临”作“凌”,详见本书第页《杜甫“凌绝顶”应为“临绝顶”》),始终保持着磅礴的气势,尤其最后两句,令人荡气回肠。《终南山》的前六句与《望岳》非常相似,也是纵横千里、气吞山河。但最后两句,“欲投何处宿,隔水问樵夫”比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委实气短势弱,不可同日而语。二,横向。即使是在本诗之内,最后两句也明显偏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出手就气势如虹。接下来的两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更是用如椽大笔将终南山的巍峨连绵、气象万千描写得宏伟壮阔、生动传神。但最后两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却突然一泄千里、坠落云端,让人猝不及防!

沈德潜在盛赞《终南山》之后,接着说道:“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此语首先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时或更早就有人认为“末二句与通体不配”,而且质疑的声音不小,不然沈德潜也不会深入思考并作出回应。但他的解释能够服人吗?至少笔者没有被说服。既然有樵夫,说明有人家,还会有家人,也说明这里并非荒无人烟。深山老林,人烟稀少,也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前六句是在峰顶云端上漫步远眺的景象,怎么突然就跑到山脚下了呢?从临天仙境到山涧小溪,从豪气干云到坠入凡尘,镜头切换及意境转变实在是太陡了。

在《姜斋诗话》中,王夫之(1619-1692)专门对《终南山》最后两句作了诠释。他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能够隔水对话,不过百丈左右而已,再远就啥也听不清了,这样的场面并不大,怎么就“山之辽廓荒远可知”呢?依照此说,杜甫《望岳》是否属于“宾主”不“分明”呢?这段笔记没有引用前六句,却专门强调“与上六句初无异致”,应该也是回应“通体不配”之类的质疑,但此解释也很牵强,甚至有为赞其美强措辞之嫌。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说,“欲投人处宿”也无法与前六句相比。笔者初读此句,感觉非常拗口。读了好几遍,才勉强明白。以后每次吟诵,还是觉得别扭。尤其是其中的“人处”二字,总给人以“凑字”的感觉。“欲投”的当然是“人处”,难道还会是“鸡处”“鸟处”吗?简言之,“欲投人处宿”亦即“欲投宿”。换言之,“人处”二字纯属多馀。“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张籍《夜到渔家》诗中即为“欲投宿”。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对“炼字”的要求极高。“吟成一个字,捻断十根须。”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象及其哲理,必须把每一个字的效用发挥到极致——短短40字的五律,怎么能容忍两个“废字”呢?

一般认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山光云影非常迷人,作者不想马上离去,所以意欲留宿山中,以便明日继续欣赏。若想表达这个意思,“留连欲投宿”也比“欲投人处宿”要好。才高如摩诘,难道想不出更妙的词句吗?

《唐贤三昧集笺注》评价《终南山》:“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然而,不仅笔者认为“人处”二字可以去掉或变换,而且古人也“易”了该诗中的好几个字。更有甚者,这首五言八句的律诗被截去了四句,变成了五言四句的绝句。在《乐府诗集》中,“近代曲辞”之《陆州歌(三首)》的“第一”为:“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浦问樵夫。”这首没有署名的诗歌,只有王维《终南山》的后四句。如此“腰斩”,并非孤例。《后村千家诗》有一首署名孟浩然、题为《田家》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孟浩然五律《过故人庄》的前四句。不知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就《陆州歌(三首其一)》而言,没有了《终南山》的前四句,显得非常突兀,甚至不知所云。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生动描写,这首五言四句诗也显得平淡无奇。因未署名,也不完整,故未列入附表。

笔者从40种古籍版本中找到了完整的《终南山》。“太乙”有作“太一”,“连山”有作“连天”,“到”有作“接”,“阴晴”有作“晴阴”,“水”有作“浦”。这些异文的意思都相同或相近,对诗意几乎没有影响。音调格律方面,“连山”和“连天”、“阴晴”和“晴阴”均为平平,“水”和“浦”同为仄声;“到”和“接”虽然一仄一平,但每句第三字本来就是可平可仄。总之,这几处异文无关紧要,姑且略过。最重要也最乱的异文是第七句——不是一两字不同,而是整句的混乱!此句有作“欲投人处宿”,有作“欲投人宿处”,有作“故人投处宿”,有作“故人投宿处”,有作“欲投何处宿”,竟有5种说法。

上述5种句式,均为“仄平平仄仄”,格律上没有区别。

5种版本中,“欲投人处宿”最多,但也是最差的一种。虽然意思与“欲投人宿处”一样,但“人宿处”比“人处宿”通顺易懂。“欲投人宿处”只见于两个版本,即赵师秀(1170—1219)的《众妙集》和李攀龙(1514—1570)的《唐诗广选》。“人宿处”就是供人住宿的地方,也就是旅舍。“人处宿”一般解释为“到有人的地方住”,这不是废话吗?没人的地方,怎么能住呢?

“故人投处宿”出自计有功(1126年前后在世)《唐诗纪事》。“或说维咏终南山诗讥时也。诗曰:‘太一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言势焰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徒有其表也;‘分野中峰变,晴阴众壑殊’,言恩泽偏也;‘故人投处宿,隔水问樵夫’,畏祸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终南山》不是纯粹的山水诗,而是在影射时政。因为担心遭到政治迫害,所以连投宿都要去故人住过的地方。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创作的,之所以隐居可能是因为他看不惯也受不了官场的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人投处宿”是符合情理的。

年代稍晚于计有功的尤袤(1127—1194)在《全唐诗话》中引用了上述那段话(《全唐诗话》只是《唐诗纪事》的删减本,四库提要认为其为托名伪著)。其他的文字完全一样,唯独把“故人投处宿”改成了“故人投宿处”,不知道是无心之讹还是有意改动。两种说法的意思相近。《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话》都是较早的文献,比它们更早的只有《又玄集》和《文苑英华》,此二文献都是“欲投人处宿”。不过,这些文献流传至今的版本,最早也不过明代的刻板,很难说谁早谁晚、谁对谁错。

“欲投何处宿”出现在阮阅(1085年进士)的《诗话总龟》、吴乔(1611—1695)的《围炉诗话》和王相(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人)补编五言的《千家诗》中,杨慎(1488-1559)《升庵集》中也有“向晓欲投何处宿”之句。与《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话》一样,《诗话总龟》也有那段认为《终南山》讥讽时政的评论,其他文字基本无异,变化最大的也在诗之第七句,即变成了“欲投何处宿”。《诗话总龟》并非阮阅原创,而是诗话汇编,摘编的诗话或笔记后面,大都会注明出处,但这一段文字后面没有。明刻本和清写本,均为“欲投何处宿”,亦均未注出处。阮阅与计有功可能是同时代的人,未知《诗话总龟》和《唐诗纪事》的面世孰先孰后,也不知“故人投处宿”“故人投宿处”“欲投何处宿”哪一个是原版。

吴乔《围炉诗话》在引用那段认为《终南山》讥讽时政的评论并再作评论的文字中,亦为“欲投何处宿”。清嘉庆戊辰年刻本和民国万有文库本《围炉诗话》,无异。

含五言的《千家诗》,笔者则检索到了5种民国时期的版本:广益书局1933年出版的《(国语注解)千家诗》,新文化书社1934年出版的《(标点注解言文对照)千家诗》,大连图书供应社1936年出版的《(白话注释)千家诗》,开明书店1946年出版的《(言文对照)千家诗》,惠民书局1949年出版的《(白话对照)千家诗》。这5个版本中的《终南山》,第七句均为“欲投何处宿”。

“欲投何处宿”虽然与“故人投处宿”和“故人投宿处”大异,却与“欲投人处宿”小异——差别只有一字。但也正是这一字之异,让笔者眼前一亮。窃以为,“欲投何处宿”比“欲投人处宿”好得多。首先,语病没了。更重要的是,“欲投何处宿”与“隔水问樵夫”形成了呼应——因为不知道哪里可以投宿,所以要问樵夫——文字上顺了,逻辑上也顺了。

当然,上述异文,都是细节。即使选择“欲投何处宿”,“通体不配”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认为诗人别具匠心的,不妨继续欣赏其妙;认为结尾气势不足的,可以视之为白玉微瑕。“横看成岭侧成峰”,或因视角之不同。谁都不能否认,《终南山》是最好的五言山水诗之一。

附:王维《终南山》异文一览表(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