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等待也美丽——赵师秀《约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2024-01-27

等待也美丽

——赵师秀《约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二、品读诗歌,感受诗境。

三、比较阅读,感悟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在前两节课,我们穿越时空,漫步古诗苑,和诗人一起,或登高远望,或“夜泊秦淮”,或晨炊漆公店,身心浸润其间,受益匪浅。这一节课,就随老师踏上这次诗歌之旅的最后一站,和南宋诗人赵世秀来一次心灵的约会。

二、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显)

三、简介作者(屏显)

探究:同学们,“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这是赵师秀对朋友薛师石的评价,同时也是诗人性情的真实写照。从作者简介中你们能看出赵世秀的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赵世秀不慕名利,闲适恬淡,有着高洁的人格和脱俗的情趣,和东晋的陶渊明很相似,也是一位“出世”的诗人。人如其诗,诗如其人,让我们正式步入诗中——

四、初读,感知诗意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①点名读。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提示:古诗歌朗读讲究“平长仄短”,读的时候稍加注意会读得更有韵味。“平”就是阴平阳平,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上声去声,相当于三声四声。“平”要读得悠长舒缓;“仄”要读得短促有力。

②范读。

③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学生抢答加点的词。

①“黄梅时节”看注释7,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即梅雨季节。《三国演义》中,曹操邀约刘备煮酒论英雄,桌上摆的就是一盘青梅,是没有成熟的梅子,没有成熟的是青梅,成熟了的是黄梅。所以,“黄梅时节”是指梅子成熟的季节。从昨晚开始下雨,我们孝感也已经进入了梅雨季节。

②“处处蛙”是指处处可以看见青蛙,还是蛙鸣声处处可闻?有没有同学愿意告诉老师?对,应该是指蛙鸣,因为已经是夜半,外面又在下雨,诗人不可能置身野外去寻满地的青蛙来看,除非他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或者他干脆就在梦游。

③“有约不来过夜半”用“约”点题,和诗的题目是一样的意思;“夜半”即“半夜”,前天老师讲《贾生》时曾经做过详细的解释,时间是从夜间11时到次日凌晨一点,也就是夜里十二点钟前后。表现时间之久,诗人等待的时间之长;

④“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是什么意思?回顾一下陆游的《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意思相近,悠闲,闲适,老师认为也可以理解为闲得无聊。“敲”,轻轻地叩打。“落”,使……掉落。动词的使动用法,《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安牍之劳形”“乱”和“劳”也是使动用法。“灯花”见注释8。

3.学生接力描绘诗歌展示的四幅画面。

五、品读,感受诗境。

1.疏通诗意之后,我们来品析诗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品析古代诗歌的方法?同学们肯定会如数家珍,老师推荐抓关键词这种方法中一个小小的技巧,即“换词法”。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个考点,文中的一个词换成另一个词可不可以?为什么?通过词语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所在。让我们带上这把神器,步入下一个环节。

2.“家家”能否换成“几家”?为什么?

我们来回顾一下小学时所学的一首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其中有这样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两三点雨”有何表达效果?雨点稀疏,是阵雨将至的前奏。烘托诗人夜行黄沙道中突然遇雨时急于避雨的心情,所以才有了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而此处“家家雨”有何表达效果?

3.运用叠词,突出雨的连绵不断和急骤密集,烘托诗人等候友人时焦急的心情。也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什么事做铺垫?有哪位同学脑洞大开,能积极举手发言?

4.我们继续来品析第二句。“青草池塘处处蛙”处处能否换成“几处”?这里写处处可闻的“蛙鸣”?有何作用?

南北朝诗人王籍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典型的以声写静,用蝉、鸟的聒噪鸣叫来衬托山林的幽深寂静。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 以声写静,突出夜的静谧,渲染单调、寂寞的氛围,烘托诗人焦急、无聊的心情。诗人为何如此焦急无聊?且看下句分解。

5.“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原来友人过了夜半还迟迟未来,诗人孤寂一人,该如何打发这无聊的时光?“闲”能否换成“忙”?说说你的理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今若许闲趁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其中的“忙”和“闲”该如何理解?儿童的迫不及待和陆游的从容闲适跃然纸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结合其时其境其人,我们说,不能。“闲”写出了诗人的闲适、闲情和闲趣,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久候友人不至时淡淡的怅惘和无奈。

6.“敲”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7.探究主旨和写法。

六、联读,感悟诗理。

1.谁来读一读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点名学生疏通诗意。诗人长久等候,主人却一直没来,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诗人由此生发感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客人的鞋底踩坏了园中的青苔,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吧。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爱春惜春的情怀。

2.探究: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你的理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