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ks业务自助下单平台50赞,24小时自助下单平台快手
2024-04-21

无数人读、写、解苏东坡,我写我在诗词里理解的苏东坡。

苏东坡画像

第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析:上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在N多年前,第一次读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就深深地被吸引,苏东坡果真与众不同。开篇直抒胸臆,豪兴云飞,毫不掩饰,既有趣又奔放,要干就干的轰轰烈烈,气势如虹。称谓豪放派词创始人当之无愧。

上阕词意:老夫一下子生出年轻人的狂放不羁,英姿飒爽的青春活力,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举着猎鹰,头戴锦帽,身穿貂皮大衣,带着大队人马风驰电掣般地穿过低矮的小山冈。为诚谢全城人都跟随我来打猎,我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展现自己的本领。

密州出猎让我们见识了苏东坡不但有勇有谋有豪气,还有廉颇 老当益壮报国之志。其实这年苏东坡才38岁(此词1075年作),不老,正值壮年,凌云之志的嘉年华。

称老夫是自谦,也许是觉得自己到这年纪了还没能成就更大的抱负,达到心中期许,又感年华不等人,认为自己不年轻了,想早一点实现报国之志。这也是每个年轻人的梦想。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遭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意是:大杯美酒畅饮之后,心胸坦露,胆气豪壮,两鬓虽有些花白,那又有何妨碍呢?昔日有功被贬的魏尚最终得以重任云中郡守,终有一日我也会像他得到朝廷的好消息。

我把弯弓拉得如天上的圆月,望向西北,瞄准那颗发光的天狼星,将它射下来。

读完整首词令人热血沸腾,积极亢奋,与众多花前月下朦胧诗相比,此词令人耳目一新,慷慨激昂,催人奋进,鼓舞人心,起到了积极、打破陈词、焕然一新的开端。如平静的湖面突然涌起一大朵浪花,打破了习以为常,别开生面,创新才有活力。

第二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著名经典诗歌。传颂千年,一直被模仿,至今无超越。全篇意境优美,既是诗又是歌,既是歌又是诗。朗朗上口 ,韵律优美,温情浓浓。既写实又写景还有情,融为一体,化为文字,天地人间共情、共鸣。

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记得在N年前的8月16日晚,我端着酒杯,望着天上的明月,即兴轻吟和了几句:明月今晚有,举杯敬青天。今已上月球,庚戍甲子年。恰好在人间。

回到原词解析:又到了月圆中秋佳节,我举着酒杯对着天空的眀月,问青天明月从何时开始有?住在天宫高楼的,又知不知道今时是何年何月?知不知道人间的悲欢离合?知不知道有心人的等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意:我本想回朝庭,又恐朝中党派之争激烈,难以容身,高处不胜寒。假如回到朝庭,因自己的政见与党派引起纷争,派系之争误国误民,后果不堪设想,还不如在外面偏隅,做利国利民的政务,也一样为国家效力,为民办实事,造福百姓。

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意:溶溶月色随华丽的高楼倾泻而下,斜照入我的窗内,洒在无法安睡的我身上。很多年没与家人兄弟团圆,无比的想念。只咫天涯,天涯只咫,惟共明月,相思寄。

人世间哪有事事如意?如同明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总有悲欢离合,这是人间自然规律,人间常态,自古两人难全。惟有祝愿彼此珍重,平平安安,身体健康,顺其自然。虽千里之遥,幸能共赏同一轮明月,不负中秋月色。

让我们将思念托明月,寄给亲人,寄给想念的人,以解相思之苦,慰籍彼此。同时也是写给天下人的中秋。

全词作者以中秋明月为主体线索,语词精炼,景情交融,情丝飘逸,层次递增,思想高度的跨越,全面又细腻,通过短短的篇幅,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丰盈的情怀,真挚感人。富有哲理的思考,并有极强的感染力,与之共鸣。

无论何时何地,词人展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无数后来人欣赏他、喜欢他、学习他的缘由。为有这样的先贤感到自豪。

第三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稍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据记载,是词人有感于生活之中一件小事而写。这一写,竞成了千年励志经典名词,鼓励了无数低谷期的有志之士,重新拾起勇气, 披荆斩棘,开僻新的阳光大道,闯关在路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词的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也是苏轼被贬湖北黄冈第三年。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苏轼一行人在沙湖路途中,偶遇一场暴雨,因手持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他们冒雨继续前行。他们个个都被雨淋的狼狈不堪,纷纷抱怨,惟苏轼不以为然。一会儿雨停了,天也晴了。回到住地,苏轼有感,因而作了此首经典名词。

解析:上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意:不要被那穿透树林打得树叶噼里啪啦作响的大雨声音吓倒,一点风雨又有何妨?我照样在雨中缓步前行,并且边走边吟唱啸歌。

柱着拐杖,穿着草鞋,步伐轻盈,胜过骑马。这点风雨算个啥?吓得了谁?没怕过!尽管来。这一生的风风雨雨,一件蓑衣足够。

此上阕"谁怕"两字足以体现苏轼面对困难阻滞的豁达、坦荡、无畏无惧的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更加重他乐观、豪迈、洒脱、不畏艰险困阻的气魄 ,他的人格魅力。只有经历无数周遭、人生经历丰富,阅历丰富,才能迖到这个境界。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停之后,喝了一会儿酒,在睡梦中被料峭的春风吹醒,感觉有一点点寒凉。也是对世态炎凉有一点心寒。这时,一缕阳光斜照在身上,暖暖的,回首往昔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也没什么大不了。没有好也没有坏,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与旧事过往做无痕了结。御下厚重,重新踏上新的征程。读到这里,他让我学会适时放下。

读后感:苏轼的词,苏轼的人生态度总能给我们启示和思考,我们经历的他经历了,我们没经历的他也经历了。当我们遇到问题,无法走出困境,那就读读苏东坡,他能绐我们力量,给我们勇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诗词之美,文字之魂。

第四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创作背景:这首《卜算子》是词人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在黄州定慧禅院所作。

解析:上阕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来,缥缈孤鸿影。词义:一弯残月高挂在梧桐树梢,夜阑人静,悄无声息。时时看见一个寂寂清清、孤独的人独自轻轻的走来走去。他的身影透着一颗不安定的心,时隐时现,时而焦灼,时而恍惚,时而缥缈,仿佛一只落单的孤雁,有一点惊恐和不安稳的心。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只孤鸿时而惊恐的回头,东张西望,似有满腹的论理无处数说无得说,紧促着双眉。在这根寒枝上停停,在那根寒枝上落落,幸好来到了这荒凉寒冷的沙洲上。现在冷、荒凉也无所谓,将来我会让沙洲变成绿洲,我是打不败的。

一句寂寞沙洲冷,诗意,意犹未尽。再一次体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积极人生态度。沙洲虽然荒凉,当时的处境下,词人也有转危为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小欢喜。

此词主要是词人因”文字”惹大祸,被贬后的心理活动以及生活状况。寂寞沙洲冷也是此词的经典名句。诗意,意境幽远。大文豪,无论处在何种境况,都是那么的诗情画意,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浮想翩翩。

第五首《减字木兰花-己卵,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东坡诗歌中的数学谜题_苏东坡诗歌特点_苏东坡诗歌

词作背景:此词写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时年苏轼62岁,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住儋州城南,今海南儋县西北。

解析:上阕 春来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立春这一天,县衙门前正在举行隆重的“打春“仪式,春耕即将开始,场面非常壮观,热闹非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很明显的感受到,和熙的春风从海面上吹来,带来了春天的生机。

在祈求风调雨顺的同时,我也企盼春神利用其鬼斧神工,吹开桃花朵朵,并将它们染得鲜红如血,娇艳欲滴,让这天涯地角美如画。侧面表迖了词人要在这里好好干一番利国利民的鸿鹄之志。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词意:地处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上,立春时已呈现出浓浓的春意,杨花如雪,纷飞漫天,洋洋洒洒,一点也没有北方春寒料峭时的萧索。在词人眼里,海南也有不一样的美。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享受当下,活在当下的洒脱。

宋朝已有"打春"仪式,反观我们现在,自愧不如呀。

在宋词里,宋朝的民风民俗、人文是那么的丰富有特色,并且非常有仪式感,是不是徝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呢?

他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花甲之年被贬天涯海角的海南。但他依然那么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风雨任来,坦然接受,坦然面对,谁怕?

苏东坡诗歌特点_苏东坡诗歌_苏东坡诗歌中的数学谜题

苏轼简介:来自头条搜索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1]

本人申名:

创作不易,抄袭必究。

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网图,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