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小学教育政策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结合本省实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系统性举措,这些政策不仅为全省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更致力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四川省作为西部教育大省,小学教育阶段面临着学生基数大、农村学校占比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挑战,为此,省政府以《四川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总体目标,政策聚焦“公平”与“质量”两大核心,通过经费保障、师资建设、课程改革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覆盖城乡、均衡发展、质量优良的小教育人体系。
核心政策内容与实施路径
(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
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城乡统一,并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倾斜,2025年,全省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达到每生每年730元,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额外增加200元/生/年。
表:四川省2025年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标准
| 学校类型 |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元/年) | 额外补助标准(元/年) |
|----------------|--------------------------|----------------------|
| 普通小学 | 730 | — |
| 农村教学点 | 730 | 200 |
| 特殊教育学校 | 730 | 200 | -
办学条件改善
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改善农村学校教学仪器、信息化设备和运动场地,2025-2025年,全省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小学500余所,惠及学生超80万人。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 教师补充与培养
实施“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等项目,2025年全省新增小学教师1.2万人,其中农村地区占比达65%,建立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名师工作室”三级培训体系,年培训小学教师超10万人次。 - 待遇保障与职称改革
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全省1.2万名乡村教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侧重教育教学实绩,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三)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双减”政策
- 五育融合课程体系
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严禁小学低年级纸笔考试,优化作业设计,控制总量和时长,开设劳动教育、传统文化等特色课程,开发《四川乡土文化》地方教材,增强学生家国情怀。 - 课后服务全覆盖
全省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采用“基础+拓展”模式,提供作业辅导、科普、文体等多样化服务,参与学生占比超95%,有效缓解家长“接送难”“辅导难”问题。
(四)关注特殊群体,保障入学权利
- 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
实行“两为主、两纳入”政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保障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设立“亲情电话室”“心理辅导站”,覆盖90%以上农村小学。 - 特殊儿童教育
推进“特教提升计划”,30万人口以上县均建有特殊教育学校,推行“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融合教育模式,2025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5%。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通过系列政策实施,四川省小学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25年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系数降至0.45以下(国家标准为0.55);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8.2%,较2025年提高6.5个百分点,四川省将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聚焦“智慧教育”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力争到2035年建成全国领先的义务教育强省。
FAQs
四川省如何保障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
答:四川省通过三方面举措保障农村小学质量:一是经费倾斜,提高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设立专项改善资金;二是师资补充,通过“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并完善津贴补贴;三是资源共享,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互通。
“双减”政策在四川省小学阶段的具体落实措施有哪些?
答:一是严控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二是优化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提供科普、艺术等特色课程;三是规范考试管理,取消小学低年级纸笔考试,中高年级考试次数每学期不超过1次,注重过程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