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流感季来袭?最新防护常识学会了吗?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在人群密集场所易引发聚集性疫情,掌握科学的防护常识,对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性感冒防护常识

流感的典型症状与传播途径

流感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多为高热,可达39-40℃)、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持续3-5天,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飞沫可通过口、鼻、眼等黏膜进入人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日常用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后,再触摸口鼻也可能导致感染,流感潜伏期为1-7天,感染者从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儿童、免疫缺陷者的传染期可能更长。

科学防护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流感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风险,即使感染后也能减轻症状、降低重症发生率,建议以下人群优先接种:

  • 60岁及以上老年人;
  • 6月龄至5岁儿童;
  • 孕妇;
  • 患有慢性疾病(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者;
  • 医务人员及养老院、托幼机构等场所工作人员。

疫苗需每年接种,最佳接种时间为流感季节前(9-10月),整个流感季接种均可获得保护。

日常防护习惯——切断传播途径

  •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外出不便时,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口罩。
  • 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者近距离接触,公共场所至少保持1米以上距离。
  • 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口、鼻。

增强自身免疫力——筑牢健康防线

  •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蛋、新鲜蔬果),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增强身体抵抗力。
  •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态。
  • 保持环境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流感高发季的特别注意事项

流感高发季节(冬春季)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需前往,建议缩短停留时间,学校、家庭等场所应加强晨午检,发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应及时隔离就医,定期对高频接触表面(如桌面、手机、键盘)进行清洁消毒。

感染流感后的应对措施

及时就医与隔离

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尽早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避免带病上班或上学,确诊后需居家隔离,直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后48小时,防止病毒传播。

对症治疗与休息

  • 遵医嘱用药:高热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但需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 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
  • 补充水分:多饮温开水或电解质饮料,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出现以下重症迹象,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严重呕吐腹泻等,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常见误区与解答

流感防护小贴士

误区 正确做法
流感是普通感冒,不用治 流感比普通感冒症状重,易引发并发症,需及时治疗
打了疫苗就不会得流感 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但无法100%预防,仍需做好防护

FAQs

问:感冒后需要立即服用抗病毒药物吗?
答:并非所有感冒都需要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具有自限性,一般7-10天可自愈,流感患者若出现高热、乏力等症状,且在发病48小时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以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

问: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
答:可通过症状差异初步判断:普通感冒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如打喷嚏、鼻塞、流涕,发热轻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较轻;流感则以全身症状为突出表现,如突发高热、头痛、肌痛,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若无法自行判断,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流感病毒检测。

科学防护是应对流感的关键,通过接种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生和传播,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