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每年冬春季为高发季节,易引发聚集性疫情,掌握科学的预防常识是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关键。

科学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显著降低感染后的发病风险,以及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概率,建议以下人群优先接种:
- 6月龄至5岁的儿童;
- 60岁及以上老年人;
- 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
- 医务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高风险职业人群;
- 孕妇及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
疫苗需每年接种一次,因为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且疫苗保护期通常为6-12个月,最佳接种时间为每年9-10月,在流感高发季前完成接种,可确保体内抗体达到有效水平。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切断传播途径
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手是接触病原体的主要媒介,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充分揉搓双手,时长不少于20秒,以下情况需及时洗手:
- 餐前、便后、外出回家后;
- 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
- 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后;
- 照顾病人前后。
若无法及时洗手,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替代。
科学佩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
在流感高发季节,或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超市、医院、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佩戴口罩时需确保完全遮盖口鼻,并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外层,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扩散。
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
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手机、遥控器等高频接触物品,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增强自身免疫力,抵御病毒侵袭
均衡饮食,补充营养
保证每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如鱼、蛋、奶、豆制品)、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和矿物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每日1500-2000ml),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应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抵抗力,但需注意,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避免吹风受凉。
避免接触传染源,做好早期识别
流感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应尽量避免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的人员密切接触,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居家休息,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防交叉感染,必要时可前往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特殊人群防护需加强
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免疫力较低,更易感染流感并引发并发症,此类人群除做好上述预防措施外,还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做好防护,并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流行性感冒预防要点总结表
| 预防措施 | |
|---|---|
| 接种疫苗 |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优先接种高危人群 |
| 个人卫生 | 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 |
| 环境管理 | 定期清洁消毒、每日开窗通风 |
| 健康生活方式 |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
| 避免接触传染源 | 减少与患者接触、出现症状及时居家隔离 |
相关问答(FAQs)
Q1:流感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A: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身症状较重,常表现为高热(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较轻;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以打喷嚏、鼻塞、流涕为主,一般不发热或低热,全身症状较轻,流感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而普通感冒较少引起严重后果。
Q2:接种流感疫苗后还会得流感吗?
A:接种流感疫苗后,仍可能感染流感,但症状通常较轻,病程缩短,且发生重症和并发症的风险显著降低,这是因为疫苗针对的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亚型,若感染其他亚型或病毒发生变异,保护效果可能会下降,接种疫苗后需2-4周才能产生足够抗体,在此期间仍需注意防护,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