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领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教育议题讨论及相关政策出台,更是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心,2025年的两会,教育改革再次成为热点代表委员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公平、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新政策不仅回应了民生关切,更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举措,推动教育体系向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方向迈进。
促进教育公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今年两会期间,“促进教育公平”被多次强调,相关政策直指当前教育领域的短板与痛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政策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包括: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名校+弱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推动教师合理流动,确保偏远地区学校也能拥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针对“择校热”“学区房”等热点问题,政策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实行“公民同招”“阳光招生”,严禁以各类竞赛证书、培训成绩作为招生依据;在高中阶段,推进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改革,逐步提高分配比例,缓解升学竞争压力,特殊教育也被纳入教育公平的重要范畴,政策要求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提升教育质量:构建“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提升教育质量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核心,今年两会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在德育方面,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智育方面,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鼓励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体育与美育教育迎来政策“加码”,政策明确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广泛开展校园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劳动教育则被强调为“五育”的重要纽带,政策要求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环境、家庭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政策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这一理念在两会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为破解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政策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衔接贯通,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政策还明确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完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畅通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通道,允许职业教育学生参加职业教育高考、普通高考等多种升学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拥有实践教学经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两会提出,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政策强调要“分类发展、特色办学”,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研究型大学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高校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侧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
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僵尸专业”,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学科和急需紧缺专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增强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赋予高校更大科研自主权,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高校“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两会教育改革新政策重点方向概览
| 改革领域 | 预期目标 | |
|---|---|---|
| 教育公平 |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 | 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 
| 教育质量提升 | 构建“五育并举”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破除唯分数评价导向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 职业教育改革 | 推动产教融合、完善职教体系、畅通升学渠道、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 
|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 分类办学、优化学科专业、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FAQs
问:两会提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体将如何落地?
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通过多措并举实现落地: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建设标准化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地等;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治理,通过名校带动、资源共享,缩小校际差距;三是完善“县管校聘”制度,推动教师在城乡、校际间合理流动,确保师资均衡配置;四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公民同招”,严禁掐尖招生,缓解“择校热”问题。  
问:职业教育改革将如何改变社会对职教的认知?
答:职业教育改革将通过提升职教质量、畅通发展渠道、加强宣传引导来改变社会认知:一是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体系,让职业教育学生有清晰的升学路径和职业发展空间;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技能大赛、典型人物报道等方式,展示职业教育的成就和价值,逐步破除“职教低人一等”的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