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假期期间家庭环境、外出活动增多,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针对小班幼儿开展假期安全教育,需要结合其认知特点,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安全常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

居家安全:筑牢家庭“防火墙”
家庭是幼儿假期活动的主要场所,居家安全是教育的首要内容,小班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对危险认知不足,家长需重点引导以下方面:
用电安全:远离“危险源头”
- 教育要点:告诉幼儿“电老虎”会咬人,不能用手或金属物品触摸插座、插头;电源开关、电线破损时要立刻告诉家长,不随意摆弄电器设备。
 - 家长配合:为插座安装安全保护盖,避免幼儿将手指或异物插入;电器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拔掉插头;不让幼儿独自留在有电器运转的房间。
 
用火安全:警惕“隐形杀手”
- 教育要点:通过绘本、动画让幼儿认识火的危险性,知道不能玩打火机、火柴;提醒幼儿远离燃气灶、热水壶等热源,不随意触碰厨房刀具。
 - 家长配合:将打火机、火柴等物品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使用燃气时保持通风,用后及时关闭总阀门;家庭常备灭火器,并教会幼儿简单的“停止、躺倒、滚动”灭火口诀(模拟演练)。
 
饮食安全:把好“入口关”
- 教育要点:引导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随意捡地上的东西吃;吃水果要洗净、去皮,坚果等颗粒状食物需成人避免喂食,以防卡喉。
 - 家长配合:不购买“三无”食品,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和加工;避免给幼儿食用黏性大、坚硬的食物(如汤圆、坚果整粒),切成小块后再喂食;提醒幼儿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
 
出行安全:守护“每一步”
假期外出游玩、走亲访友频繁,交通安全和防走失教育尤为重要,小班幼儿对交通规则理解有限,需通过情景模拟和反复强调强化记忆: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 教育要点:认识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要牵紧大人的手,走斑马线,不横穿马路;不在马路上奔跑、玩耍;乘坐私家车时需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不坐副驾驶位,不将头手伸出窗外。
 - 家长配合:外出时以身作则,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抓住幼儿手腕,而非仅牵手;避免让幼儿在停车场、路边车辆周围玩耍。
 
防走失:家庭信息”
- 教育要点:让幼儿熟记父母姓名、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可编成儿歌帮助记忆);告诉幼儿“找不到大人时,站在原地等待,不跟陌生人走”;若陌生人强行拉扯,要大声呼救“我不认识你!”
 - 家长配合:为幼儿佩戴写有联系方式的身份手环(内侧);外出时给幼儿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便于寻找;提前约定走失后的集合地点(如商场服务台)。
 
防溺水与防拐骗:筑牢“双防线”
夏季是溺水高发期,假期也需警惕陌生人拐骗,这两类安全需重点防范:
防溺水:远离“危险水域”
- 教育要点:告诉幼儿“不能独自到河边、池塘、泳池边玩耍”;即使有家长陪同,也不在无成人看管的情况下下水;看到同伴落水,立即呼救,不盲目下水救人。
 - 家长配合:不让幼儿独自在浴缸、水桶中玩水,5厘米以上深水即需警惕;带幼儿去正规泳池,全程密切看护;教会幼儿“漂浮”自救方法(模拟仰躺水面)。
 
防拐骗:警惕“陌生陷阱”
- 教育要点:拒绝陌生人的糖果、玩具,不跟陌生人离开;不透露家庭信息,不给陌生人开门(即使对方说是父母的同事,也要先打电话确认);遇到危险时,向穿制服的人(警察、保安)求助。
 - 家长配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陌生人搭讪场景,教幼儿应对方法;告诉幼儿“坏人可能看起来很友善”,不轻信陌生人的话语;避免将幼儿独自留在家或公共场所。
 
健康与应急:培养“小能力”
假期需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同时教会简单的应急处理方法,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健康作息:保持“规律生活”
- 教育要点: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坚持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勤洗手、勤剪指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家长配合:制定假期作息表,避免熬夜;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鼓励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整理玩具。
 
应急处理:学会“求助信号”
- 教育要点:记住急救电话“120”“110”“119”;轻微擦伤时,用清水冲洗伤口,告诉家长;被烫伤后,用冷水冲15-20分钟,不涂抹牙膏等物品;感到不舒服时(如头晕、肚子疼),及时告诉大人。
 - 家长配合:在家中显眼位置张贴急救电话;教幼儿使用电话,模拟拨号场景;准备家庭急救箱(含创可贴、消毒棉、退烧药等),并告知物品存放位置。
 
小班假期安全教育重点速记表
| 安全类别 | 核心要点 | 家长行动建议 | 
|---|---|---|
| 居家安全 | 不摸插座、不玩火、不吃陌生食物 | 安装插座保护盖,收好危险物品 | 
| 出行安全 | 红绿灯、牵好手、记家庭信息 | 遵守交规,穿鲜艳衣物 | 
| 防溺水 | 不独自玩水,不盲目救人 | 全程看护,远离危险水域 | 
| 防拐骗 | 拒绝陌生人,不跟陌生人走 | 角色扮演,模拟求助场景 | 
相关问答FAQs
Q1: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安全教育更有效?
A: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通过“游戏化+情景化”方式增强记忆,用儿歌《红绿灯》教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玩“安全小卫士”角色扮演游戏,模拟陌生人敲门、走失等场景;利用绘本《我不跟你走》《小兔不乱吃东西》等,通过故事渗透安全知识,家长需反复提醒,在生活中强化行为习惯,如每次出门都强调“牵好手”,让幼儿在重复中形成条件反射。  
Q2:假期如何平衡“安全保护”与“幼儿探索欲”?
A:过度保护会限制幼儿发展,完全放手又存在风险,需在“安全边界”内鼓励探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尝试使用儿童安全剪刀(圆头)、自己倒温水(水温控制在40℃以下);探索家中物品时,提前告知“这个不能碰,会扎到手”,并提供安全的替代物(如玩具锅代替真锅);允许幼儿在家长视线范围内探索户外,如观察蚂蚁、踩水坑,同时提醒“不往深水区走”“不捡脏东西”,通过“允许探索+明确危险”,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培养风险判断能力。
